翰墨诗韵,赓续百年校风
去年12月18日,“世纪苏州,校风书选——百名书画家书写百年老校校风作品展”在苏州教育博物馆开幕。展出内容广泛,覆盖全市高校、高中、市直属学校以及姑苏区部分学校的校风。展览开幕后,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原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许洪祥作为参展者之一,怀着对苏州教育的赤诚之心,创作了长诗《世纪回响——苏州百年老校校风颂》,将各所老校的教育特色与精神内核巧妙融入诗句。
“吴山碧水横塘路,草绿花红共胥江。”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原秘书长朱树民被长诗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情怀所打动,将诗作进行了书写呈现。他以独特的笔触和艺术构思,把长诗内容分别书写为一幅14米长卷与一幅9米长卷。两幅长卷不仅呈现了诗作全貌,笔力苍劲、飘逸洒脱的书法风格,将诗词的韵味呈现在书法长卷之中。
捐赠仪式上,两幅长卷分别入藏苏州教育博物馆和苏州中学。随后,苏州教育博物馆馆藏微展启展仪式举行。微展上,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生动展现苏州教育的发展脉络。
苏州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曙
“书法长卷上,‘先忧后乐’‘正谊明道’的精神符号,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州教育的深厚底蕴。”苏州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曙在致辞中表示,苏州享有“状元之乡”“书画之都”盛誉,此次苏州教育博物馆与苏州中学携手开创“文物活化+艺术创作+教育研究”新模式,推动了馆校融合迈向新高度。“希望艺术与教育碰撞出的智慧火花,照亮求知路,让苏州教育在新时代收获更丰硕的育人果实。”张曙说。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原秘书长朱树民
朱树民表示,捐赠此卷,旨在让它成为一扇展示百年教育精神与文化传承的“窗口”。观者透过笔墨,能够看到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如何在平凡岗位上以微光汇聚成星河,真切感受到“校风”二字背后鲜活的生命力与时代回响。诗词书法作为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精心创作,将老校的校训、校风融入笔端,不仅让老校精神具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助力百年老校精神薪火相传。
馆校共育,凝聚传承合力
今年3月,苏州教育博物馆正式启动“馆校共育·伙伴计划”,拉开馆校协同育人的崭新篇章。江苏省苏州中学校、苏州市第六中学、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太仓市沙溪镇第一小学、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作为“馆校共育·伙伴计划”成员校,依托博物馆丰富资源,搭建馆校联动桥梁,为苏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注入新活力,探索协同育人的苏州样板。
苏州市第六中学副校长吴军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递。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精神的塑造。”现场,苏州市第六中学副校长吴军作为成员校代表分享了学校在百年老校文化传承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吴军表示,苏州市第六中学依托深厚底蕴,秉承“大爱尚美、德艺双馨”的校训,注重美育与学科融合,将一所普通中学锻造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实现文化育人。未来将通过优化艺术课程体系,融入本土文化与时代精神,营造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持续培养出大批具备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心怀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苏州市汉语国际推广中心,苏州教育博物馆副主任、副书记朱刚
“诗词书法长卷凝聚着苏州百年老校记忆,不仅是艺术精品,更是艺术家们践行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苏州市汉语国际推广中心,苏州教育博物馆副主任、副书记朱刚表示,苏州教育博物馆与苏州中学搭建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馆校共育·伙伴计划”的重要实践。苏州教育博物馆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深化“馆校共育”合作,定制更多专题展览,通过送展进校园、联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搭建志愿讲解和艺术创作平台等,让馆藏资源成为课堂的延伸,让青少年在互动中传承文化基因,打造馆校协同育人新范式。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邱文颖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邱文颖表示,以书法这一优秀传统艺术的形式将苏州教育的“精神密码”定格,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校风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期待这些作品能够唤醒更多人对教育本质的思考,让“以文化人、以德育才”的理念代代相传。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校长周祖华
“校训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经过不懈奋斗所凝练出的精神内核,更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校长长周祖华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活动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苏州百年老校校风校训予以展现和保存。从不同时期校训的书法展示,到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与鼓励,都彰显了苏州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后援力量。苏州中学也将以此为契机,向着2035年学校千年的目标砥砺前行。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吕孙涵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王丽丽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