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大钟亭的前世今生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大钟亭的前世今生

◎宋廷军

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明初,为报警报时、稳定都城秩序、巩固统治及祭祀礼仪等需要,仍沿袭元大都的旧制,在南京城中心设置独立的钟楼与鼓楼,“以鼓警晨昏,以钟鼓司晨”,已成定制。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太祖朱元璋在参与制定国子监布局时,确定“左列鼓架,右建钟楼”布局。翌年,即按此布局东(左)建鼓楼,西(右)建钟楼。《洪武京城图志》卷五十五《楼馆》记载,鼓楼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在今北城兵马司东南,俗称黄泥岗。钟楼在鼓楼西”。“钟楼在金川门内”“坐落坐字铺地方”“北出鼓楼达三牌楼,络金川、仪凤、定淮三门而南,至石城,其他多旷士.....民什三而军什七”。史书中的“黄泥冈”后称鼓楼岗,位于南京城中轴线上的中心位置,与南京十三个城门的距离大致相等,钟楼与鼓楼两相屹立,飞檐杰阁,左右呼应。明代文学家、“金陵三俊”之陈沂《金陵世纪》云南京钟、鼓楼:“皆极其壮丽雄伟,为京师之首观也!”因受南京特殊的地貌特征影响,这两楼与历代钟、鼓楼坐北朝南“东钟西鼓”形制不同,呈西北—东南朝向“东鼓西钟”布局,构成明代南京城独特的钟鼓楼文化。

明代南京钟楼(旧址在今北京西路1号市消防支队院内)规模之大国内少见,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无梁城阙状,上层为重檐四坡顶,龙飞凤舞,雕梁画栋,十分壮观,钟楼内设有鸣钟、立钟、卧钟等。据史书记载:钟楼,“洪武十五年建,楼上悬鸣钟一口,洪武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铸造。立钟一口在楼前,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造。卧钟一口在府军后卫岗地方,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造。”因明代沿袭元代“警晨昏以钟鼓”的夜禁制度,又据《明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记载,洪武十七年“五月辛亥,重铸京城禁钟,重二万斤”,据此推断“明初南京钟楼至少先后四次铸钟”。

钟楼虽历经宣德八年(1382年)十月、正统五年(1440年)十二月、正统七年七月三次修缮,但形制变化不大。

清康熙年间,钟楼倒塌,从此湮没无闻。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期,大肆毁坏古迹,包括钟楼倒塌后留下的立钟,立钟“为粤贼所毁”。另据石三友《金陵野史》记载,太平军占领南京时,曾经想将卧钟回炉,化为铁水,铸造兵器,但因为钟身太大而作罢。清末南京著名史志学家陈作霖在其《病烛里谈》亦说:“钟质极重,半埋土中,无有能起者。粤贼据城十二年,屡欲以火化之,而终不能毁。”清咸丰年间,鸣钟等被毁,唯卧钟保存下来。

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任江宁布政使的许振祎(字仙屏)致力于保护南京文物古迹,为保护卧钟遗迹,异地修建钟亭及其他配套建筑,许振祎将卧钟“用起重机器引而植之”。《炳烛里谈》也云:“许仙屏方伯振祎,用西洋机器引而植之,作大亭以悬焉。”晚清风靡上海的《点石斋画报》曾图文并茂地予以宣传,轰动一时。

许振袆当时修亭悬钟时新建的是一个完整的院落:有山门、大钟亭,钟亭院配殿,大殿、二殿等建筑组成,并筑有围墙。民国一些游记中亦提到“......是曰大钟亭,殿宇周之,亭居中央”。另有报纸记载“其左边有三间厢房”。

许振祎所建大钟亭位于今鼓楼广场东北侧,高14.5米,六角重檐攒尖顶,两面为门,四面为窗,屋顶铺灰筒瓦,亭上层为清代官式斜方格窗,下层设两面木制栅栏拱门,四面镂空花式窗,亭身以六根铁柱支撑,铁柱上架六角交叉铁梁,大钟悬挂在铁梁上,钟系紫铜浇铸,高4.27米,口径2.3米,底边厚0.17米,重23吨,顶部铸阳纹莲瓣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纹,钟上铭文为“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此钟形美质精,“扣之其声大而远”,能“声闻十里”,是我国现存著名的明代巨钟之一。两侧门边的铁柱上,分别铸有“江宁布政使许建”和“金陵机器局造”等字样的铭文。门首原题有“元音再起”四字匾额,现已不存。亭成,许氏题联一副。清末民初,南京“里乘史家”王东培在其《乡饮脍谈》记载:“许氏重建钟楼三楹,并题写对联曰:五百载山土尘钟,物久传讹,竞作景阳遗器考;四万斛江楼悬置,我来好事,要闻建业暮天声。”

大钟亭东南侧,有一株2015年12月被列为“南京市古树名木”编号064的银杏树。这318年的树,与咫尺之间汇聚的635年的钟、134年的亭,见证着南京城百年历史的变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亭北侧,清末原有一座三姑殿。民间传说,此殿是为纪念因铸钟而牺牲的仨姊妹而建,故名“三姑殿”,殿内供奉着三女像。晚清著名文人甘熙在其《白下琐言》中也曾记其传闻:“相传铸时屡不成,督工者将获谴,有幼女伤父不免,投身火中以殉,遂为钟神。”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在金陵曾三次驾临大钟亭,得知这一感人之事后,提笔御书“三姑殿”匾额,悬挂在殿前门头。三姑殿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三开间硬山顶、望砖蝴蝶瓦,梁架上面有鱼龙的梁头,木制隔门云板,室内陈列有三姑娘舍身饲炉铸钟的壁画,殿门有对联:“三妹孝义存青史,千斛铿钟声白门”。传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为姐妹的生日,每年此时,三姑殿内香火炽热。

民国初年,大钟亭一度作为棺柩存放处,由僧人负责管理。据1928年5月24日《申报》第6版《启事》载:“国民政府陆军上校林德轩的棺柩于民国十七年五月十日暂存于大钟亭处”“追悼会七月二十九日在大钟亭举行”。1932年以后,大钟亭内存放尸体棺柩不断增加,1938年7月5日,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第1版《整理大钟亭古迹案》刊载:大钟亭“左右两厢,及厨房庭中,停有尸棺大小约八十余具,皆多年棺柩”“左边三间厢房己倾斜不堪,岌岌可危,而以此处停柩为最多”,还认为“该亭似难适用寺庙监督条例,应准照名胜古迹保存条例,由该局派员接收整理所有占住僧人及停放棺柩,应即一并驱除,以保古迹”。为此,市政府发布政令,改革大钟亭管理制度,大钟亭不再作寺庙、棺柩停放处,改作名胜古迹由社会局派专人员保护管理,供人观瞻。上世纪四十年代,南京修建了以大钟亭为中心的大钟亭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多次拨款对大钟亭公园进行扩建改造,维修、绿化。后建的大钟亭公园南门是一座门楼,门楼朴拙生动,重檐双柱,门头正中悬挂的牌匾上书武中奇写的“大钟亭”三个大字,两旁立柱上是一副对联:“西北东南天象当楚尾吴头,左右中间地势接龙蟠虎踞”。拾级而上,迎面是一组石雕,白玉墙壁上面有几位姑娘腾云驾雾,一些工匠站立钟旁,天上祥云朵朵,地上炉火熊熊,环绕着一座巨大的铜钟……这是在叙说铸钟的故事。

在1983年评选出的《金陵四十景》中,大钟亭即“古亭晨钟”列为首位;在2005年和2012年两次评选的“新金陵四十八景”中,也将“鼓楼钟亭”(鼓楼公园和大钟亭)列入其中。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