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第三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开幕式暨第六届“《钟山》之星”文学奖、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
扬子江青年文学季创办于2022年,在省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已走过了两个春秋,“作为《钟山》与《扬子江文学评论》写手打造的一场文学盛事,这不仅是对‘扬子江’系列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为青年作家、评论家、文学期刊的编辑和读者们搭建的一座思想交流的桥梁。”在开幕式上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致辞表示,今年扬子江青年文学季首设《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充分体现了省作协对文学评论工作的高度重视。“青年评论家是未来文学评论的中坚力量。我们期待青年评论家承担起反思文学现状、探索文学前瞻性的使命,以更加丰富深刻的学术研究和批评实践,与文学创作形成对话,各呈其奇,互穷其变,为文学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繁荣。”
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贾梦玮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他介绍了两个奖项的相关情况。“《钟山》之星”文学奖作为青年文学季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六届的积淀,已成为奖掖青年创作者的重要举措,不少获奖者已经成长为文坛中坚力量。今年新设的“《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得到了全国17所重点高校当代文学学科的鼎力支持,共有来自10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7篇论文参评,最后有五篇作品获奖,展现了青年学者们对文学研究的热情与创见。这两个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作家、批评家的奖项致力于发掘文坛新锐力量。
本届文学季期间,青年作家与青年批评家还将开展各种对话活动,通过这种深入交流,以期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本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开幕式上还同时举办了第六届“《钟山》之星”文学奖、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
三三、宥予获“《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奖。评委会评价宥予的长篇小说《撞空》中以超微观的视角细致地描摹日常,渗透进日常无尽的细节之中寻找并倾听生命存活的声响,重新认知和定义人间的坚实与空无,在一个接纳与拒绝同时共生的世界中刻画当下青年的心灵镜像。
青年三三在四年前曾站在“钟山之星”的领奖台上,三三表示十年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又更多了一些,“面对写作这个选择我有了更多承担的勇气,感谢每一次真挚的交流,它们使存在变得有意义,感谢文学中的‘真’让我们永远可以有所相信。”
史玥琦的短篇小说《夜游神》、金晖的短篇小说《云层深处》、周于旸的短篇小说集《招摇过海》、顾文艳的短篇小说《人工湖》、崔君的中篇小说《有山有谷》获“《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佳作奖。
史玥琦的短篇小说《夜游神》创作于两年前史玥琦前往德国科隆大学交流时,“我喜欢在宿舍面前的一片草地上走来走去,思考未来该怎么办,小说还能不能写得下去,半夜经常自己跑出来荡秋千,那时一切都是寂静的,小说就在这样平静的某一周内完成。它在这两年多内改变了我,让我在《收获》上发表头题,考上北师大余华老师的博士,看到了影视改编的可能。”
金晖的短篇小说《云层深处》讲述了一个离开家乡的迷茫少年最终在内心的返乡中获得救赎的故事,“我想,孤独或许是人性的底色,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又时常感到很幸福,因为文学常常在无形之中为我们搭建了与现实人生并行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内心充盈,精神晴朗。”金晖表示。
《招摇过海》是周于旸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前些年写的八篇小说,周于旸分享了写作对自己的影响:“通过写作,我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用构建与打磨的痛苦换取一些带来完成感的幸福时刻,我热衷于这样的游戏。写到今天,能够确定的是,我越来越离不开这样一个事业,因此格外珍惜写作道路上的每一份鼓励。”
顾文艳作品《人工湖》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关于临界的书写,评委会评价这部作品挺拔坚实,细致工整,承续现实主义传统,兼备现代精神,彰显了当代青年写作极为珍贵的担当与勇气,呈现出昂扬的美学气韵与超拔的生命意志。
崔君作品《有山有谷》通过一场名为“山”与“谷”的手势游戏,两位小镇女性的家庭与成长、记忆与瞻望在针脚绵密的日常叙事中或开或合,评委会认为崔君不仅珍视生活的细节及其重组,而且正有意识地处在对它们的可持续探索之中。她以灵动游弋的叙述时间和叙述视角触抵现代与怀旧、理性与情感、肉体与灵魂、生存与死亡间的混沌地带。
樊迎春、丁璐、刘媛、贺嘉钰、宋喆获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
樊迎春的《夷犹者的捣乱与辨难——李洱小说论兼及一种创作诗学的探索》从古典美学中拈来“夷犹”这一美学概念细读李洱三十多年来风格多样的小说创作。丁璐的《电子“忒修斯之船”:“赛博乡土”何以成为可能?》敏锐地抓住赛博时代“乡土”叙事的问题,巧妙勾勒了从“新乡土叙事”到“泛乡土叙事”再到“后乡土叙事”的变迁脉络。刘媛的《沈从文与王澍:始于八十年代的中国现代经验跨界对话》把两位看上去关联不多的艺术大师联结到一起,回溯了王澍建筑美学的精神来路上隐微而深入的沈从文印记,发掘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考古研究的强悍、深远的生命力。贺嘉钰的《限度与美的发生——油印诗集的美学观察》基于大量的一手材料,对油印诗集的印制细节、材料使用、封装设计、插图绘制等美学特征作了深入而细致的考察,并将之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时代语境中加以思考和分析。宋喆的《〈我们夫妇之间〉与人民文艺的“进城”时刻——从接管工作与婚姻家庭谈起》将文本所涉及的家庭伦理、城乡之别、知识分子改造等主题抽丝剥茧、层层展开,深刻揭示了人民文艺“进城”的复杂情状。文章视野开阔,观点明晰,论述恰切,为1950年代转折期的文学研究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具有开创性的思路、方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附:第六届“《钟山》之星”文学奖获奖名单(以获奖者姓氏笔画为序)
年度青年作家奖三 三、宥 予
年度青年佳作奖《夜游神》(短篇小说),作者:史玥琦
《云层深处》(短篇小说),作者:金晖
《招摇过海》(短篇小说集),作者:周于旸
《人工湖》(短篇小说),作者:顾文艳
《有山有谷》(中篇小说),作者:崔君
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获奖名单(按终评投票结果排序)
樊迎春|夷犹者的捣乱与辨难——李洱小说论兼及一种创作诗学的探索
丁 璐|电子“忒修斯之船”:“赛博乡土”何以成为可能?
刘 媛|沈从文与王澍:始于八十年代的中国现代经验跨界对话
贺嘉钰|限度与美的发生——油印诗集的美学观察
宋 喆|《我们夫妇之间》与人民文艺的“进城”时刻——从接管工作与婚姻家庭谈起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