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三条营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三条营

◎宋廷军

南京三条营是老门东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巷,因明代此地是朱元璋军队第三条营房,故名。它长约400米,东起双塘园,西至上江考棚,两侧皆为明清时期的民居古建筑,被箍桶巷隔成东西两段,东段又名积善里,其中以蒋寿山、李渔故居最为耀眼。

蒋寿山故居是三条营18号。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蒋氏高祖从外地迁居南京谋生,至蒋翰臣这一代时,蒋氏家族发生颠覆性转变。蒋翰臣有一定儒学素养,青年时投入清军,因功官至四品衔同知,赏戴蓝花翎,补缺后以知府用,因长期没有补到“缺”,且子女众多,又无祖产可依,生计维艰,退出仕途,开始经商,以盐运起家,后增营土产、竹木、桐油、生漆、棕麻、药材、织锦缎、珠宝、典当、皮货等,盛名遍及大江南北,经年累月,点滴聚财,终成南京首富“蒋百万”。

蒋氏房产颇多,以三条营这座最具特色,它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东至双塘园,西至陶家巷,北至剪子巷以南,青砖黑瓦绵延百米,原有二路,一路六进,一路七进,后一进均比前一进高,层层叠叠,寓意步步高升,两个院落,有轿厅、大厅、楼房和外园,以风火墙相围,号称“九十九间半”。

发达后的“蒋百万”“隐阛阓(街市)而质直好义,能急人之急”,常年救灾赈贫,散衣施药,其五个儿子在从“商”经“文”的同时,践行“公益为人生分内事”之家规。长子蒋寿山是三条营蒋家大宅的真正主人,常常捐资修桥铺路,赈济施舍,光绪元年(1875年),为解决城南地区常年淹水之患,慷慨解囊,疏浚排水通道。为表彰蒋家善举,清廷赐封三条营蒋宅名为“积善堂”,并赐建牌坊“积善里”,宅前巷子也因之名曰“积善里”,沿用至今。蒋氏为本民族、为乡梓造福,掷万金而不惜,由于时代较近,遗泽仍在人间。

次子长恩,长于古文,曾补“官学弟子”,钦赐举人,因病早卒。三子长洛好与文人为伍,于小火瓦巷辟“实园”雅集酬唱;捐资数万金建成金陵义仓,以备荒年;为上海清真董事会办学提供英语、国文教师月薪及学费;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出资在户部街创办南京近代史上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钟英中学”,后扩迁至中正街(今白下路)等地,希以“树人”救国,深受社会赞誉,其亦早世,临终前还委托其好友郑秉仁接办钟英,以竟其志。四子长松曾“谢绝人事,不惮寒暑,专心校雔”,刻印伊斯兰教汉文经籍《归真要道》,出资修复古净觉寺,常向下关孤儿院输捐,冬施棉衣,办粥厂及掩埋尸骨等慈善事业。五子长泰倡导“实业救国”并身体力行,捐资创建南通师范学堂,捐资铺设南京第一条弹石马路(城内至下关段);出资兴办中西医院,医院日门诊量在千人左右,盖过久负盛名的马林医院(今鼓楼医院前身);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他安排晚辈赶制丝棉背心分送抗日将士,其妻杨氏变卖首饰以助军用;晚年变卖古玩,在南京孤儿院旁兴建老人堂,欲让这里老有所安、少有所怀,可惜尚未完工,便赍志以殁,后人为纪念他的善举,将此处命名为安怀村,今村名犹存。

三条营30号,是清初“园中之王”芥子园(复建),主人是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李渔,其能诗善文,工书善画,既经营书铺,又自办剧团,堪称奇才。约顺治十八年(1661年),李渔“因拙刻作祟,翻板者多,故违安土重迁之戒,以作移民就食之图”,举家从杭州迁到南京,先居金陵闸,经营翼圣堂。康熙七年(1665年)七夕前,他游西秦回到金陵,买地建园,次年初夏建成。“地止一丘”“状其微也”“故名芥子”,虽占地不足三亩,但“能纳须弥”,园内建筑、山石、池塘各具其一,建筑之间有廊相连,“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移步换景,别有洞天。最妙的是:假山石矶之上李渔坐像执竿垂钓,这是我国园林史上首次出现的园林主人雕像,可谓标新立异。芥子园落成后,诸名流题赠匾额,龚鼎孳题“芥子园”碑文额,周亮工赠手卷额“半天朱霞”,何采题册页匾“一房山”,包璇赠蕉叶联,程邃赠虚白匾“浮白轩”,方亨咸赠石光匾“栖云谷”,李长祚赠秋叶匾“来山阁”。

在芥子园,李渔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艺术生涯。他组织家班“巡游天下,献技各处”“全国九州,历其六七”,一时“名满天下,妇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南京成就了李渔,李渔也丰富了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他与曹玺父子交厚,赠联曹玺,赠书曹寅,他对《红楼梦》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脂批《红楼梦》第九回云:“诙谐得妙,极似李笠翁书中趣语”。他和蒲松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互赠诗词。此外,他还与吴伟业、钱谦益、王概、王士祯、纪伯紫等文坛巨子唱酬赋诗,也与高权重的宰相、尚书及三教九流、手工艺人等聚谈切磋,交朋结友逾800人。

寓居芥子园时,李渔创作完成了《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月楼》《肉蒲团》《合锦回文传》《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煌煌逾六百万言,是名副其实的才大数奇者,其《风筝误》后来被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为《凤还巢》,享誉全国。他的《闲情偶寄》通今博古,包罗万象,令人拍案,被林语堂誉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是中国饮食、园林文化史上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

期间,他不仅刊印自己的作品等,而且刻印《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古今尺牍大全》《千古奇闻》等,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由他定名倡编的《芥子园画谱》是“不可磨灭的奇书”“中国画最早教科书”,清贤哲名士何镛称誉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问世300多年来,孕育名家,施惠中外,影响深远,画界名家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陈之佛、傅抱石、陆俨少等,都把它作入画门的范本。

康熙十六年(1677年),李渔从南京复迁杭州。芥子园随后数次易主,迭经洗劫,日渐颓废,至民国时已破蔽无存,但是它在中国园林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没有动摇。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