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景打卡祖国西极
今年11月6日,她在山西忻州正式“点亮”第100座城市。上个月,她听说年轻人间流行《黑神话:悟空》游戏,心血来潮决定来一场游戏取景地打卡之旅,目前依旧在山西亲身感受古建的震撼。她还充满期待地规划了今年冬天的旅行——前往海南三沙岛,打卡祖国版图的最南端,走完真正意义上的“祖国四极”。
让刘秀景充满旅行劲头的,是一趟漠河之行。本是独行的她,为了交通方便加入了一个旅行团。团里有两个70岁左右的老人,上下车行动不便、爬山吃力,有些地方去不了、有些风景看不了。那画面让她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和团里老人相比,还是个不到60岁的“年轻人”,她决心珍惜时光,“趁着年轻”多走走。
刘秀景攒下的火车票
住青旅、城市暴走……
开启中老年版“特种兵旅行”
提到环游中国,免不了有人疑问,“要花很多钱吧?”
刘秀景真诚地说,“其实真没有想象中费钱。”
她向记者详细计算了旅行账单,涵盖“吃、住、行”三方面花销。在“吃”上,由于年龄原因,她食量有限;“住”方面,她通常选择住几十块钱一晚的多人间青旅床位;出行,则是近距离靠“暴走”、远途乘坐绿皮火车,并在网上搜集景区优惠攻略……综合算下来,日均花费大约100元。
这样的旅行账单,是她两年来靠经验不断摸索出来的。一开始,她的旅行方式还很常规,坐高铁飞机、住宾馆酒店、逛热门景区。后来她有了一套“旅行花钱方法论”——“很多景区千篇一律,不去也罢,不花那个钱;但我想去的地方,哪怕一个人包车也要去。”
刘秀景在旅行途中
由于是一个人旅行,她时而感到乏味,便主动寻找新玩法。首次体验青旅后,她简直“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到一地都首选青旅。
青旅即青年旅社,是一种面向青年旅行者的住宿设施,大多提供宿舍式的多人间,如四人间、八人间、十六人间等;床位价格较低,一般在20元至80元之间。青旅住客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像刘秀景这样的57岁阿姨并不多见。
“现在的小孩们都很会玩,跟她们聊天,话题多,又热闹。我心态也年轻,跟她们在一起没有一点违和感。”在刘秀景眼中,二三十岁都还是“小孩”,给她带来许多青春气息,也让她更加理解自己的孩子——唯一的儿子32岁还未成家,她却“不催婚”,“跟你们这么多年轻人在一起玩,我发现现在年轻人好像都这样,算是一个潮流趋势。”
两年来,她常和青旅里新认识的“00后”女孩们结伴出游,去爬山,去沙漠,哪怕经历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回想起来都觉得刺激和充满活力。
刘秀景在沙坡头
长期旅行,让她修炼出连年轻人都羡慕的体能,每到一个地方,她专挑山峰、高楼、电视塔等当地最高点去“挑战”,“在西极爬一座塔时,同行三个30来岁女孩都爬不动,只有我登顶了。”
她说,自己旅行时,日均步行2万步,三公里以内都走路,四五公里的距离才考虑坐公交,仅在天气恶劣、夜深或者有特别想去的偏远地方时,才会选择打车。她不赶时间、睡眠又好,便逐渐将远距离交通方式由高铁改为绿皮火车,常常卧铺一觉睡醒就到新城市,最远的一次,她从连云港前往贵阳,乘坐了30多小时的卧铺,抵达后没过多久就开始爬山登高。
感受祖国风土人情
在路上找到“自己的本心”
行走祖国大陆的这两年里,刘秀景总是遇到热心人,有当地人邀请她到家里吃饭,有年轻人和她分享旅行攻略,更别提指路这些常见的“小事”。
每当有人问她一个人出门是否安全时,她会答道,“中国非常非常安全,遇到的人特别特别好!”能给出这样全然褒奖式的回答,是因为她的心态,习惯于看事物积极的一面、喜欢去接触“磁场好”的人。
在从陕西米脂到延安的火车上,刘秀景和一个全身遍布烧伤疤痕的女孩聊天。原来,女孩在20多岁时坐中巴车遭遇车祸,车辆燃烧起熊熊烈火,烧伤她面部、躯体大部分皮肤,手术做了十几次,耗时六年多才拿到赔款。尽管受伤严重、连遇挫折,女孩心态却很好,觉得自己最终坚持下来了就是成功,现在心里充满感恩。女孩的乐观、坚韧、知道感恩,让她感触颇深。
被来自他人的温暖能量所滋养着,刘秀景自己也力所能及地发光发热。10月底,她前往太行山余脉清凉山村脚下的修定寺塔,地点有点偏,便花了60块钱包车前去,途中善意地捎上了三个当地村民,“他们非要给我钱,我没收。因为大家挣钱都不容易,而且即使没有他们,我也一定会有这笔花费。”
刘秀景在中国最北点
退休同事成为环游中国的旅行达人,这事儿在刘秀景的原单位也传开了。有员工慕名而来,申请做她的朋友圈好友,想看看她到底去了哪、走了哪些路。在新老朋友的鼓励和号召下,她将原本“仅一个月可见”的朋友圈权限放开,“行,你们随便看,我就不打算再关上(朋友圈)了!”如今,她很愿意“大方”地展示自己的生活,希望能够给同样向往游历祖国山河的朋友们一些借鉴和力量。
旅行中,她还有一种愈来愈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在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本性”,“我就是喜欢看不同的风景、喜欢在外‘流浪’。”
“你们年轻人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觉得真是这样的。走出来以后,才能知道这个世界这么大、祖国这么美,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太多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刘秀景说,未来,只要还能走得动,她都会“在路上”。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王夕悦
编辑|张冰晶
剪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编辑 : 张冰晶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