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不是逃避而是使人觉醒 ——读郁达夫《沉沦》有感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失节事大,饿死事小。”这是郁达夫在南洋进行抗日救国活动时说的一句话,让人刻骨铭心。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作家。读罢他的《沉沦》使人在沉睡中被唤醒,在沉沦中被觉悟。
10月底,正当我们平望莺湖文学社联合垂虹文学社的吴江文友们一起来到杭州,上午参观了浙江文学馆,午后即再次来到了坐落在富春江边的郁达夫故居时,让我除了对郁达夫产生深深的敬仰外,更多的是想多了解一点郁达夫跌宕起伏的生平事迹,而放在橱窗里的郁达夫处女作《沉沦》再一次映入了我的眼帘时,让我勾起了对《沉沦》的深切关注。
郁达夫的处女作《沉沦》既是在沉沦中催人觉醒,又使人在觉醒中提高国家与民族站位,它是一部催人奋进、产生了巨大影响、又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著作。
对郁达夫而言,《沉沦》中的“他”就是他内心的自我。郁达夫在《沉沦》中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与挣扎,更映射出那个社会青年一代的精神困境。
在《沉沦》中,郁达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内向、情感细腻的青年形象。他身处异国他乡,面对文化的差异和祖国的经济落后,使他孤独并产生自卑,使他内心逐渐沉沦,无法自拔。主人公的敏感与脆弱,不仅是他个人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许多青年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却又在现实面前感到迷茫与无助。
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挣扎。他渴望得到爱与理解,却又因自卑与胆怯而错失良机。这种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与无奈。同时,郁达夫也通过主人公的沉沦,批判了当时社会对青年的忽视与冷漠,以及封建礼教对青年思想的束缚。
《沉沦》的艺术风格独特,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郁达夫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带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读完《沉沦》,我深感这部作品对青年心理的揭示与批判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青年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更需要精神的关怀与引导,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强盛离不开青年的爱国与努力,离不开团结一致,爱国爱家乡的民族精神。
同时,这部作品也启示我们,面对内心的苦闷与挣扎,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而不是选择沉沦与逃避。
郁达夫在《沉沦》中以他细腻的笔触,亲身的经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社会青年心理的爱国情怀与壮丽画卷,同时也鞭策了我们当今社会知识青年的爱国爱家乡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认识、新作为。
作者:周建明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