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晓东主持会议
从“家校社”到“校家社”,学校教育何为?
从“家校社”到“校家社”,学校教育如何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发来视频指出,文字顺序的改变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变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为了营造更好的教育生态,创新教育培养方式,培养蓬勃生长的校园和孩子,回答中国梦乃至中华民族的世纪梦和未来梦。江苏的学校教育可以从五个方面做出成果:一要打开视野,接纳家庭和社会各界有力量的资源;二要担起主体责任,在尊重、理解和了解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给予适切的指导;三要做好减法,提升作业设计的水平,减少家长负担,寻找家校教育的平衡点,培养出蓬勃生长的校园和孩子;四要务实研究,研究部门和一线教师要结合实际,形成经典案例或制度化的决策;五要增强研究过程中的人文情怀,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时刻,研讨会和研究人员要从真问题出发,立足解决问题来进行研究,为江苏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立足当下,江苏学校如何做?
立足当下,江苏学校如何做?会上,围绕如何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共谋、共研校家社协同育人新路径、新模式,各地各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成果汇报。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积极营造校家社有效协同的健康生态环境和管理生态环境;常州钟楼区以省前瞻性项目为抓手,进行了“全域育人”实践探索;扬州市围绕“建设家教名城,引领家教改革”,形成了运河思政、候学驿站、全员育人等多个协同育人品牌;南京江北新区研创了“一校一品”校本化共育课程;张家港市则达成了校家社协同育人“三个三角”的价值共识。这些凝练了特色、形成了品牌、取得了成效、产生了影响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果,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司马双龙在致辞中表示,常州成立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市级家庭教育研究院,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00%组建家长学校,其中,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连续8年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寻访活动,依托省品格提升项目,促进校家社紧密合作,建成全区第一个“家风馆”。该校书记、校长朱燕芬介绍,2022年,学校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小学社群生活实践研究》,提炼出独特的育人范式,在“在一起学会共同生活”的办学总目标下,学校深入探索“社群生活教育”,并聚焦“安全、心理、家风、科创、劳动与志愿服务”六个方面开展六大行动,采用“社群生活指南”“成长手册”“汇爱甜甜圈”三种不同工具构建立体评价框架,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育活泼泼的好儿童,成就乐滋滋的好教师,照亮暖融融的好家长。
着眼未来,如何让江苏经验走向全国?
“社会变化迅速,教育就像在不确定性的海面上航行,校家社协同育人同样如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做题为《校家社协同育人要回到几个基本问题上去》的专题演讲,并对江苏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未来发展路径给出三点建议。一是研究当代儿童的身心变化和发展现状,构筑协同育人“同心圆”,教师需要看到儿童的巨大潜能和创造性,使其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培养出新时代的好儿童;二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协同育人的重点和难点去攻克;三是不断实验,进行班级制度与学习场域的改革,构建儿童的集体生活圈,让生活场与学习场融合互长,共同关注儿童的基础生活和成长。
着眼未来,如何让江苏经验走向全国?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做总结讲话,提出了“三个坚持”。首先,要坚持立足全局看教育,充分认识这是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意义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其次,要坚持跳出教育办教育,深入探索以“教联体”为抓手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教联体”即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协同育人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最后,要坚持把握规律办教育,聚焦聚力研究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关键重点。聚焦“铸魂”“润心”和“守法”三个方面,达成“教书即育人”的真正统一与自然和谐,呼唤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和介入,及时消除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隐患苗头。他期待,社会各界能够加快推动形成学校主导、家庭主责、社会主动的良好局面,共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好、落实好、实现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摄影 朱思琪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