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新书快评||老兵精神放光芒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本文作者系湖南作家,在网上看到扬子晚报记者沈昭采写的“对话报告文学作家夏学海:我为什么要写一个老兵的故事”一文,便网购这本长篇报告文学进行阅读。作者被书中百岁新四军老兵一生“在茫然处自信,在逆境中自强,在繁华中自律”的动人故事所感动。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道德有所滑坡的形势下,我们应把《老兵仁心》作为普惠阅读的教科书,学习书中主人翁周仁甫教书育人、清白为人、慈善爱人的奉献精神,为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大业贡献力量。特发布其书评,以飨读者。


—— 编      者

新书快评||老兵精神放光芒

——读长篇报告文学《老兵仁心》感悟

刘光明||湖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夏学海,近日又出版了新著《老兵仁心》(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3),作者经过三年多时间,深入采访,广泛收集资料,著成40万字的报告文学。该书以小见大,勾画出一位现在仍然健在的百岁新四军老兵,中国好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周仁甫的高大形象,详细记述了他在诗书育人、自律奉公、仁爱慈行等方面的事迹,构筑起百岁老人一辈子“乐于奉献”的精神丰碑,形象地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必修命题,在当今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老兵仁心》一书颇具研究、资政、教化后人的价值。


诗书育人


       周仁甫从小家境贫寒,16岁参加新四军,走上抗日战场。1950年,转业到地方安置在供销系统工作。1958年,在大办教育的浪潮中,调到文教系统工作,他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白手起家创办苇荡初级中学。在以后的岁月里,担任了四所农村中学的校长,将自己全部智慧奉献给学校,将自己全部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用他特有的国学功底,创造性地开展诗书育人的教育管理模式。“甘作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是周仁甫一生的写照,他真正做到了燃烧自己,照亮农村孩子的成长之路……

书中比较详尽地记述了老兵周仁甫坚持诗书育人的学校管理方法。老兵在学习笔记本上记录了一系列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反复学习和琢磨,传承陶行知倡导的“四种教育精神”,即以“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老兵创造性地开展以诗育人的教学模式。古典诗词的熏陶,家学渊源的影响,为周仁甫爱好写诗,养成写诗吟诵的习惯奠定了基础。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自己的这一爱好运用到学校教学管理中,他当校长时,大力提倡读诗写诗活动,努力打造诗书校园。校园成为读诗写诗的殿堂。诗歌沁润心灵,涵养品行。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学习写诗,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不少离开学校的师生,走向社会以后,去看望老校长时,也要即兴来几句段子。以诗会友时,别人说不上的诗,老校长却脱口而出。有一位在县级机关工作的学生回忆说:就是因为自己那时参加了学校诗词小组的学习,背了李白、杜甫等名人诗词名句,后来才走上了写作之路。

几十年来,老兵先后创作、编辑17本书,其中诗集5本,游记3本,散文随笔9本,累计200余万字。他把这些文字由手写本变成钢板刻印,再由铸字铅印变成电脑照排的书籍,总共印刷近2万册,全部是自费,一本本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学习互动,不断提升。

老兵的散文随笔集《夕阳在山》,有游记见闻,人生体悟,为人处世之道。江苏特级教师张达富收到老兵的赠书,阅读后,给予高度评价:“河山开眼界,诗文提精神”“彰显了老人读书广博,知识积累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深邃”。

作者夏学海将老兵的相关律诗及重要章节有机地嵌入书中,粗略统计有近百首(次),作者在书中评析道:“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正是有了这样的卓异人物,他们一字一句的开创与积累、对垒和构造,给我们留下了阅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文化锦囊。”同时也让这部报告文学增添了文学意蕴。

老兵是一位没有头衔的诗人、作家、学者,一位受人尊重的慈善老人,更是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中国好人”。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退役军人杂志、江苏电视台等30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深远影响。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其精神碑林。就像每个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建筑群那样,让人仰望,让人追寻。读完这本书,我与序作者龚文宣老师的感受一样:老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碑林中叠立起来的一块巨型碑石,将引导一代代青年怀揣梦想,步向高地……


自律奉公


         常言道:报告文学是七分事实,三分文学。《老兵仁心》这部大型报告文学,采取了“倒金字塔”的写作手法,开篇亮出老兵头上一串光环:“中国好人”“中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道德模范”等。然后,以一当十,全面展开。纵观全书,以廉洁自律为主线,从“爱莲堂索引”到“高洁如莲,质朴如草”为尾声,前呼后应,类比映衬,文采飞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当今经济腾飞,道德滑坡的严峻形势下,老兵一生践行党的宗旨,初心永存,自律成范,不仅是苏北平原凸现的精神高地,也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一面精神旗帜,必将成为全党学习的典范。这本书正能量满满,比对描述秦城监狱的一百个反面案例报告文学《追问》,更能鼓舞人,更能被大众所接受,应该作为党员干部的正面教科书,作为广大青少年的必读书目。

谈及自律,书中有几个故事细节,让人过目难忘。老兵在苇荡中学当校长时,发扬“南泥湾精神”,艰苦奋斗,自主改善教职工的生活。学校养鱼年底抽水抓鱼时,老兵年幼的儿子和女儿都去看,有一位好心的老师,随手甩一条鱼给小孩,被周校长发现,当场教育孩子,“鱼是公家的,个人不能要”。不料,校长离开后,又有人悄悄地拿一条送给孩子,让小孩带回家,母亲还以为是学校分的,就烹饪上餐桌。老兵回家看到奇怪地询问,鱼是哪里来的?当小孩说出真相后,老兵见既成事实,也不吭气,事后到学校总务处按照市场价补交了鱼钱。

老兵自律意识强,对自己家属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夫人在家务农,女儿没有工作,当五十几岁的女儿患病时想借用老爸的医保本去买药,老兵坚决不同意,他宁愿用自己的工资去补助女儿。

老兵一生不仅保持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且保持了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作者写道:一个洗脸盆用了30多年;煮饭仍然用几十年前的土灶;衣服是缝缝补补,能穿就行;出行仍然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从来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然而,捐款捐物、助学济困等,对社会和学生却十分慷慨,像春风化雨,滋润大地一样,默默无声,不计回报。离休几十年来,他把自已的离休金一分为三,自己用一份,一份给儿女,一份奉献给社会,年年如此,从不改撤。

老兵当过四所公办中学校长,他对执掌单位权力体会很简单,他说,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要“清白”,用四个字来说,就是要“清清白白”。这样的“一把手”,这样的领导人,上级满意,下无怨言,自己开心地吟诗一首:“人间正道忌徇私/舜禹朝清四溟知/廉洁奉公千古事/政声去后不能移”。

作者在采访老兵的过程中,曾与他边走边聊边思索,产生了共鸣。老兵记忆力超众,如今还能全文背诵《爱莲说》,他们对莲荷都有独到的理解,认为莲至深秋叶枯有一种异样的境界:“莲心正直,莲心不争。生的自然,活的自然,归于自然”“莲茎圆圆、莲叶圆圆、莲花圆圆、莲子圆圆、莲藕圆圆、莲孔圆圆,莲是圆满高洁的象征”“人死,僧人称圆寂,俗人应是圆满”。

人生犹如植莲,植莲就是画圆。

“关键是怎样走到出发的原点。有的人走得疯疯癫癫,有的人走得曲曲弯弯,有的人走得大起大落,有的人走得平平稳稳,有的人走得坎坎坷坷,有的人走得一帆风顺……”

抒情散文的写作要领就是类比抽象本质,读其尾声,就知作者是个写作抒情散文的高手,老兵也是个同仁,诗意隽永,还是欣赏其短诗:“我是大地一朵莲/历经风雨数十年/初心永存仁心志/乐善终身付年年”。


仁爱慈行


         1925年,老兵出身农家,出生时阖家欢喜,排行老大,取名仁甫。这个名字100年了,他用毕生精力,以至仁至爱的慈行善举,践行了祖辈人厚重的希冀。老兵如此高寿,上溯其父三十岁即病故,看不出有什么长寿基因。我边读《老兵仁心》边寻找老兵的长寿秘诀,究其原因有四:

一曰慈悲为怀。老兵当校长,历来教育和倡导老师善待学生,不要搞体罚,总是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常列举老师体罚学生自食苦果反面的案例进行论证,且以《教育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的道理,引导大家提高思想认识。

二曰阳光心态。老兵知雄守雌,“文革”时期,他曾被划成走资派,但不生气,挨过批斗,照常工作。老兵的精神状态,就是让心安静、干净起来,践行放下的感觉,让心真正地归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均淡然处之。

三曰遇事融通。老兵说:“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每当遇到工作变动时,不论是轻车熟路还是从头学起,都是选择服从组织安排,当思想有顾虑时,都是选择圆融;当工作遇到阻力时,都是选择坚守”“现在我老了,有时读书,有时写字,有时旅游,有时参加公益活动,天天是自我安排。回想往昔,找出一件最开心的事来,让自己放松一下,高兴一下。人生不是因为赚了很多钱就是富翁,而我们可以用付出的仁爱行为使心中富有。”

四曰乐善好施。1981年,老兵从周集中学校长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后,他并没有在家休息,而是主动申请到教师进修学校、月港中学、县实验小学、县幼儿园和县第一招待所等单位,义务管理绿化、种草、养花、看大门,一干就是10多个年头。“只要活着,我就要一如既往有施于人,即:颜施、心施、身施、钱施”。20多年来,他已经累计捐款达100多万元,并签约将个人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

此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老兵自费四十多万元,在响水、灌南等地建起12座纪念亭,题名“爱党亭”“爱国亭”“爱军亭”“再思亭”“亲贤亭”“安乐亭”“爱乡亭”等,每建一座亭,都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响水是革命老区。1940年10月,八路军南下到沿海开辟革命根据地,至今已有80余年。当年响水地区第一批参加八路军的6名青年,后转入新四军,现在只有老兵一人健在。这位百岁老人,崇高的精神风范,为我们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人生命题。他的精神,已经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高地、品质高地和人格高地,可谓德高寿长!

作者简介:

刘光明,湖南大学校纪委、监察处正处级退休干部,现系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散文网会员、湖南省和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军地穿越48年,出版《海润椰风》《光润黉门》《我看见了太阳雪》等4本书。近年来,有十余篇散文和书法获全国各类征文联赛等级奖,所撰诗词与书法《登玉龙雪山》获全国特等奖,并入编《2022~2023年中国文艺家代表作年鉴》。2023年12月,被《青年文学家》杂志评为优秀作家。2024年荣获全国“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