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口吃”,成家当父亲的状态最难拿捏
问:这次饰演的周正,与之前角色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答:周正是留级生,无论是性格、家庭,还有他的成长经历,都跟我之前的角色完全不一样。
他被这个世界排挤,虽然孤独,但他拥有难得的知己王战团,也就是葛优饰演的大姑父。
当然了,后来他跟自己和解,走向彼岸,长大之后他又回来。
对我来说,在外漂泊7年归来后的成年周正,他的人物状态最难拿捏。长大成人了,有了孩子,有了妻子,是我最大的挑战。
问:周正有点口吃,为这个做了哪些准备?
答:提前了解与口吃相关的纪录片与书籍,包括为什么口吃?口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都会有去查阅。
问:为了治疗口吃,针灸、含石头讲话等戏份,有什么细节可以分享吗?
答:针灸那场戏印象挺深刻,不过,不是真的扎,在舌头底下藏了个东西,让针扎在那上面。但是我要用舌头挡着,不要被摄像机拍到,所以嘴里不是很舒服,拍起来也挺难的。
含着石头说顺口溜来治疗口吃的这场戏,准备了不少石头,大的小的都有。我本来打算用小的,又怕不小心吞下去,就选了大一点的石头,一直把嘴里塞满。加上那次野餐,父亲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他回去就自己偷偷练,但发现也没什么用,就很生气,往嘴里塞石头,塞到说不出话甚至犯恶心。自己这么努力了,却还是这样,甚至有点怪自己不争气。
问:你如何理解周正与父母的关系?
答:我的理解是,父母还是爱周正的,但在相处上缺乏良好沟通,而且粗暴的治疗也对他造成了二次伤害。我认为,理想的家庭关系一定要有良好的沟通。
所以对于周正成为父亲这个身份设定,挺有意思的,是一种自我和解、走向成熟的象征,在他自己当上父亲之后才真的理解了不少事情,包括他年少时不理解的那些事情,大姑做的事情,或者是他母亲、父亲做的事情。
“你好,我叫王战团”,他不希望被身份束缚
问:影片中有不少细节与隐喻,比如红哨子,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答:“红哨子”发出的哨声,像“远方的汽笛”,是王战团和周正的情谊象征。王战团向往太平洋,他吹哨子时,可能会想象有船驶过,就有希望的感觉。而且周正跟王战团的情谊,因哨子开始,也因哨子而结束。
问:这次与葛优演对手戏,两人惺惺相惜的感情令人动容,如何评价王战团?
答:王战团是追梦道路上折戟的人。他的经历很惨,一个有梦想的人,却被现实击败,所以他在追寻梦想的路上“疯掉”了,就是大众理解的“疯掉了”。
而周正不这么认为,王战团即使“疯”掉了,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跟别人打招呼的方式都是“你好,我叫王战团”,或者“我是王战团”,他从来不会以其他的方式跟别人打招呼,他不希望别人叫他大姐夫,或者让“我”叫他大姑父。
他不希望以这些身份去束缚他,他始终是王战团。在这样一个环境,他依旧能够去做自己,我觉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问:如何理解周正和王战团的关系?
答:周正和王战团是最好的朋友,尽管他们年龄相差很大。同时,他们都在保护对方,因为他们同样遭受着来自这个家庭的伤害。
他们能够互相理解,也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王战团一直在给周正讲述他的梦想,尽管并没有实现。
所以他们俩也互相救赎,尽管到最后,王战团没有成功到达太平洋,但他改变了周正,让周正坚定地做自己,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