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老街,仍然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延续着佛堂老街的鼎盛商风。走进老街红糖文化艺术馆,透过古法制作佛堂红糖的雕塑展示,依然能够想象得到当年制糖的生动场景。
老街上的新华剧院,至今仍是佛堂最鲜明的文化地标,清晰可见的浮雕牌子诉说着古镇当年的繁荣景象。剧院内摆放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四方桌椅,自己仿佛与邻村赶来看戏的村民端坐在一起,饶有兴致地欣赏着本地的戏曲表演。喝着大碗茶的老爷子,嘴里不时地跟着拍子,用专属的南腔北调,咿咿呀呀地附和;赤着膀子的、嗑着瓜子的大妈大婶,摇着蒲扇,悠闲地很。
此情此景拍出的照片,一定是颇有韵味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轻松与治愈。恍惚间像是回到了从前,与伙伴们搬着小马扎坐在门前,傻傻地听雨后蛙鸣的惬意,不由得爬上心头。
继续向北徐行,穿过古香古韵的建筑群,古朴的清代古桥随即映入眼帘。岸边的石头上刻着古码头的名字,墙边的雕塑记录着当年此处“鸡毛换糖”的繁华。修建于清乾隆初年的万善桥,是一座浮桥,横卧义乌江上,不计其数的船只在江上往来,行人如梭,佛堂的浮桥码头恰是最重要的停靠点。浮桥和码头见证了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着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走至北端入口,穿行过门楼,一棵8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将佛堂一分为二,现代和古典的标识尤为清晰。古樟树的北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仰望写有“佛堂古镇”四个石刻大字的门楼,向南极目远眺,回眸来时的路,踩在二千米的老街之上,硬是踏出了缕缕千年沧桑。此刻,我端起相机驻足留念,想要定格的不仅是我与佛堂老街的故事,更是对历史文化遗风的追忆和感怀。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