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寻访佛堂老街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寻访佛堂老街

聿艮

提及义乌,这个全球规模最大、商贸最活跃的小商品集散批发地,更多人想到的是这座城市的商业价值。今天我却要另辟蹊径,从它的古镇老街说起,与其拥有“三百年历史、二千米老街”的佛堂对话,与您共赴一场穿越时空地造访。

佛堂,——一座隐藏在义乌城外的明清古镇,因佛而名、因水而兴、因商而盛,素有“清风商埠、佛教圣地”之美誉。

“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最早出现佛堂镇名,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据史料《(嘉庆)义乌县志》卷三记载:“万善桥县南三十里佛堂镇”。凭借义乌江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佛堂完好保存的老街、码头、古民居、老剧院错落有致,见证了古镇繁华的历史。

明清时期便是义乌等地的主要通商口岸,是邻近县市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日用百货经销地,遂有“旧时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之说。

时至民国,更被列入“浙江四大古镇、浙东四大重镇”之一。在岁月的流转之中,充溢着古朴与厚重。

老街是古镇的灵魂,基本保存着古代市井风貌,信步巷弄深处,由鹅卵石与石板砖铺就的道路,窄而弯曲,顺着老街由南延伸至北。

佛堂现存的重要历史古建筑与传统民居百余幢,木排门的店面屋为两层楼结构,与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相比,虽同为粉墙黛瓦,却又不同于江南。建筑外观传承了徽州民居的马头山墙,白墙青瓦式的古建筑庄重典雅,精湛的砖雕木刻和淳朴深厚的明清风格,内涵丰实、技艺精美,隐匿在不经意的转角处,颇为壮观罕见。

精湛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精美的壁画,具有典型特征的民国时期民居建筑。其中培德堂、吴茂记、植槐堂、懋德堂等保存较好,当属吴棋记民居最佳,由佛堂富绅吴茂棋所建。吴家大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三开间,后进三层半,左右厢房各六间及东西南北四条“井”字形弄堂,围成一个四合院。

今日的老街,仍然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延续着佛堂老街的鼎盛商风。走进老街红糖文化艺术馆,透过古法制作佛堂红糖的雕塑展示,依然能够想象得到当年制糖的生动场景。

老街上的新华剧院,至今仍是佛堂最鲜明的文化地标,清晰可见的浮雕牌子诉说着古镇当年的繁荣景象。剧院内摆放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四方桌椅,自己仿佛与邻村赶来看戏的村民端坐在一起,饶有兴致地欣赏着本地的戏曲表演。喝着大碗茶的老爷子,嘴里不时地跟着拍子,用专属的南腔北调,咿咿呀呀地附和;赤着膀子的、嗑着瓜子的大妈大婶,摇着蒲扇,悠闲地很。

此情此景拍出的照片,一定是颇有韵味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轻松与治愈。恍惚间像是回到了从前,与伙伴们搬着小马扎坐在门前,傻傻地听雨后蛙鸣的惬意,不由得爬上心头。

继续向北徐行,穿过古香古韵的建筑群,古朴的清代古桥随即映入眼帘。岸边的石头上刻着古码头的名字,墙边的雕塑记录着当年此处“鸡毛换糖”的繁华。修建于清乾隆初年的万善桥,是一座浮桥,横卧义乌江上,不计其数的船只在江上往来,行人如梭,佛堂的浮桥码头恰是最重要的停靠点。浮桥和码头见证了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着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走至北端入口,穿行过门楼,一棵8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将佛堂一分为二,现代和古典的标识尤为清晰。古樟树的北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仰望写有“佛堂古镇”四个石刻大字的门楼,向南极目远眺,回眸来时的路,踩在二千米的老街之上,硬是踏出了缕缕千年沧桑。此刻,我端起相机驻足留念,想要定格的不仅是我与佛堂老街的故事,更是对历史文化遗风的追忆和感怀。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