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的“知更鸟”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并非如书名,有玩杀一只鸟的血腥场面,也非大书特书知更鸟(MockingBird)。这只小鸟在全书只出现了三次,而且还只是被作者一笔带过。小说问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并没有引起美国文学评论界的关注,甚而有评论家声称它有太浓的道德说教意味,但它在当时那种激烈的种族冲突氛围中却成了“一百本最受美国孩子喜欢的书”之一,位列美国图书馆员评选二十世纪小说清单第一名,是美国大、中学生必读的文学作品。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通过小主人公斯各特的回忆,讲述了律师父亲如何为蒙冤的黑人伸张正义而做的抗争。
《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为脉络,采用倒叙手法,用通俗的文学形式向世人展现了向上与向善的力量,虽不具备高超深奥的哲理和光芒万丈的气势,但曲折离奇、险象环生、富有悬念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生动逼真的环境刻画,戏剧性的诉讼辩论和审判过程,经历失望又走向坚强的心路历程,极富正义、善始善终的律师父亲的言行……凡此种种,使得这部作品广为传颂,经久不衰。这里既有颇具感染力的童真童趣描写,也有错综复杂的成人内心世界揭露,更有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下是非不分的人性镇压与抗争。三个孩子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成长之痛,他们的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一次次牵动着读者的心,但伴随其后的温情与感动也同样温暖着我们。它仿佛一记警钟振聋发聩,又如一股清流唤醒人心,博得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与重视。这里蕴含着爱与真诚的成长映射:人生错综复杂,成长之路充满艰辛,但我们必须坚强地走下去,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现实生活总是正确的,正确得让人无可辩驳。历史虽不可能倒退,也不会重新上演,但历史教训却常常戴着时代的面具和地域的油彩卷土再现。书中描述的场景把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和孩子们纯真的愿望熔为一炉:黑人汤姆无罪却被诬告,罪名成立的判刑结果动摇了天真无邪的杰姆对坚持正义的信心,他变得沮丧继而愤世嫉俗,斯各特与迪尔也因此倍受打击,对审判结果大失所望。更让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阴谋得逞的鲍勃·尤厄尔却对阿迪克斯公然为黑人的辩护怀恨于心,甚而残忍报复他的家人。律师没有因此而惧怕和退缩,也没有用不良手段庇护亲子,他坚持用法律和正义保护家人和无辜的村民,把强烈的道德正义感不遗余力地传输给他们,用一颗善良和同情心点燃孩子们坚持人性善良的信心。故事的结局从鲍勃的无耻报复峰转直下,转向平和安祥之夜后戛然而止,留待读者去细细回味。
这部书在呈述故事的同时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阿迪克斯。他的职业是一名律师,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自始至终,律师父亲留给读者的是正直沉稳、富有正义的形象,是梅岗镇优秀的道德中坚之一,是善良与仁慈美德的化身。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种族之分,在他眼中每一个正直的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他以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榜样和引导,成为孩子们成长世界里一个可以仰望和依靠的英雄。光阴赠与他的除了现实凛冽的寒凉,更多的是无以泯灭的生活情怀和同情心,还有那浓烈的智慧和气场。他为伸张正义和维护平等而做的坚持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教养,他以言传身教成功地引导孩子们脱离天真又不失去希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尺度,学会了站在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也为阅读本书的读者点亮了心灵的明灯。在当时的美国时空背景和教育体制下,他应该还是一位叛逆但成功的教育者。
哈珀·李(HarperLee)于2016年那个寒意犹烈的春天悄然辞世。她因这部书曾获得了显赫的荣誉和赞赏。这部小说至今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作品本身影响了无数美国人和世界各地的读者,据此改编的同名经典影片曾获八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三项奥斯卡大奖。有人评论李是“一本书奇迹”,但李本人至死保持平静、缄默与低调,她生前曾写道:“在一个盛产手提电脑、Ipad和思维就像空荡荡的房子一样的富贵社会里,我依然与我的书本迈着迟缓的脚步前行。”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我们今天说的是同一个故事。作者曾坦言“不论在什么地方,这个故事反射出的内涵都是一样的。”是的,人类的善良和正义一定经得住罪恶和偏见的攻击,真正的勇敢是在行动之前就知道要失败,但还是要行动。因为人们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
“知更鸟只会唱歌让我们欣赏,只会用心对我们唱到死为止。”在这里,知更鸟成了一种象征,是天真、纯洁、无辜、诚实与善良的代名词。阅读本书,我们能学会什么?假小子斯各特在书中吐露心声:“除了代数之外,我几乎学会了一切。”现在,你是否认同作者以此为本书命名?
(本文作者:程桂练,一名图书馆员)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