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题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洛阳三题
邱继祥
一、零 封
虽然早就知道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但在心里,一直以为它只是中国内地的一座小城市。
还在南京时,就有朋友告诉我,洛阳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可赏玩的名胜很多,一定要多加咂摸多加品鉴。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却有点儿不以为然:古都么,人文景观不就是陵墓、寺庙、园林、遗址那几样么?河南这些年的发展,比起沿海地区来总体是滞后的,它的一个地级市能好到哪里去?作为内地城市,洛阳该是缺水的吧?封闭的吧?土气的吧?
可当我在龙门大道下车四望时,差点儿惊掉了下巴。
在我开阔的视野里,一点儿感受不到它的古都气息,却能直观地感受到它的现代性:摩天楼摩肩接踵,霓虹灯闪闪烁烁,品牌店鳞次栉比,行道树葱葱茏茏,人行道上、店铺内外,络绎不绝地走着的,是衣着清凉的靓妹子,是短衫短裤的帅小伙,是裹着五颜六色防晒服的老太婆,是戴着阿迪或者耐克之类的遮阳帽的老头子……这些景象,一如我在南京新街口德基广场所见。它和南京最繁华的路段一样繁华,却比南京最敞亮的路段更加敞亮!
哦,真没想到,洛阳竟这么大,这么开放!说好的“内地小城市”呢?我一时汗颜!
讲真,我后来在洛阳街头和景点看到好多穿汉服的男女老少,尤其看到那些身材窈窕、衣袂飘飘的女孩子,心头涌起的,是惊艳,是赞叹,是歆羡。但我知道,那些大多不是洛阳本地人,他们让我感受到了洛阳的古都气息,却又提醒我,复古决不是洛阳常态。虽然只是简单接触了一点,我便认定当下的洛阳是现代感十足的,想找一条有阅历的完整老街道似乎并不容易。
我给自己原有的关于洛阳的认知水平打了个零分!
我在洛阳仅仅待了两天,游览的景点非常有限,而有些景点又只在那么浮光掠影的一瞥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好“记”的。可我有一个不大想改的习惯,即每到一处总想留下点儿文字,虽做不到客观正确,却能定格对一地一时的观感。我把它们分享给亲朋好友和同事乡党,希望多少能带给他们一些阅读的乐趣,猜想见面了还能增加相关的聊天话题。——毫不夸张地说,记游已经成为我出门旅行的“连带责任”了。
所以,我必须记!这回发现自己得零分了,更要记!
正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的文章里许多极为主观的东西,都是来自我的边走边看边想。我承认我的想法并不高明,有的甚至很“低明”,但我保证,我的所记,确是我的所思,你们作为“上帝”,在发笑之后,不要太过计较我的愚!
为了记,我得补课!现在就摘抄两段来展示学习成果: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东汉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呵呵,洛阳在你心中还‘小’么?给自己打零分,还算有自知之明!”我自嘲道。
二、伊 阙
伊阙就是龙门。伊水中流,东面是香山,西边是龙门山,形成天然门阙,故得名。
龙门石窟的主体,就在龙门山上,与之隔水相对的,是香山寺(那里也有好多石窟);香山寺的北面,就是白园。
我觉得用“伊阙”可以涵盖这些地方以及离它不远的部分洛河,而用“龙门”则似乎不妥。作为洛阳的天然门户,伊阙在春秋时已经得名,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取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关于龙门石窟,网上介绍已经铺天盖地,且文采斐然,我不想狗尾续貂,只想谈谈当时的观感。
从北往南一路看过去,你也许会为那些精湛的石刻艺术惊叹,也许会为佛教文化在我国一千多年来的兴衰感慨,也许会为始于北魏延至宋代的僧人、政治家、设计师、工匠艺人前赴后继四百年的呕心沥血感动,也许会为中国拥有这么一座世界上寥寥无几的艺术宝库而自豪,如果你不是闭上或者盲了眼睛,那么,你一定会看到眼前好多石窟是空的,好多石像是残破的,你一定会为那些小窟雕像十窟九空、大窟雕像大多缺胳膊少腿少头的景象感到触目惊心!
以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为例:主体雕塑卢舍那大佛的左脸庞从眉弓连着眼角一直到下巴上,有一道泛红的印子,似遭受过钝器的击打留下的一道血痕,而从小臂开始一直到坐基的下部,全部被齐刷刷地斫断了,小臂不翼而飞,腿部及坐具皆无法分辨,原本雍容华贵、衣着光鲜的大佛变成了衣衫褴褛的残疾人,非人类不能为也!其他七尊雕塑有的尚完好,却仍能看到遭受过不同程度人为损坏的痕迹。旁边牌子上有文字介绍:“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唉,主雕像和文字对比真是寒酸得紧啊!
网上介绍:“……不仅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更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寺内供奉卢舍那大佛……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所有龛窟之中规模最大的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奉先寺石像原为彩绘石刻,但随着水浸、风化等原因导致色彩逐渐脱落。……”这些倒是我能够从残像中品味得出的。
尽管幸存石像未破损的部分仍可以称得上艺术珍品,我还是为其受损感到痛心疾首。查阅资料,在1500年间,石窟共遭遇过三次大劫:唐武宗时代灭佛运动中一定程度的毁坏;1932年国民政府区域性大规模炸毁;民国期间中外文物贩子的全面性盗取和损毁。其中伤害最大的是第三种。本以为有很多都是“破四旧”时候的红卫兵小将们所为,事实上并不是,这不能不说是万幸!
嗟夫!天地果有神灵乎!我愿神灵降祸给那些破坏者,我代表全家人向神灵承诺决不做不义不仁之事!遥想数百年中,整座龙门山,在历代能工巧匠的手中,渐渐变成了一个绵延一公里、高上百米的巨大蜂巢,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洞窟中都供着一群或者一尊灵动着生命的神佛、菩萨,洛阳人、天下人,无论高低、贵贱、雅俗,本该只能一心向善啊!
伊阙自古是野心家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统治者将宣传佛教文化的石窟选址在这里,我想除了因为这里石质好利于塑形不易风化外,或许还带有祈祷神灵保佑江山社稷的意思吧?
从伊河大桥过伊水,桥下有一狭小长洲中分二水,在桥上,北望波光明灭,山水相连,伊河在目光尽头处向东弯,我知道它正与北面不远的洛河并行向东,并在某处交汇成伊洛河,在巩义县神都山流入黄河,所以下文所记,仍是伊阙。
过了桥便来到香山寺下,头上有云飘过,天色似已向晚,禽鸟鸣树,知了高歌,万类欢腾。我们没有上香山,而是顺着山脚下的路向北踏上归途。一路上立着好多石像,下面的文字表明,它们的原型多是龙门石窟的设计和组织施工者。我们决定在归途中拜谒白园——白居易晚年隐居和埋骨的地方。
如果找一个词来形容我对白园的总体感觉,这个词只能是:朴素!
香山上下,或者白园所在,多的是石头,随便捡些,顺着地势绕着水堆叠开去,就有了山峦和池塘,这里那里种点竹子,种点花草,高处搭个亭子,平整处盖个房子,天长日久,石上挂了藤萝,亭边堂前围了树木,便有了园林的意趣。待园主人归了西,坟头上长了草,墓地周围不断增添着碑刻,这里便成为了文化圣地,成为了东西南北的文人士子们朝拜的精神殿堂。在白亭上听听风,看看龙门山;在乐天堂里怀怀旧,吟诵妇孺皆可吟诵的诗句;在白墓前抚抚碑林,对着青冢或长揖或稽首……一切出自本心,皆是朴素!
白园里面有一个碑林蔚为壮观,全部来自日本人的书法。这当然表明了白居易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享有盛誉。除此之外,还有韩国、新加坡等国代表树立的纪念碑或牌匾,可见白居易已经成为世界级文化名人,这是我们的光荣。
我看到白墓旁边外国友人立的碑,真是百感交集:我们都能背诵几首白诗,可对白居易到底有多少了解呢?我们有多少人的心中活着一个白居易呢?或者,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文化名人,今天有几个真正活在中国人的心中呢?
其中一个碑上的碑文尤其让我感动:“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的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谨呈碑颂之。”落款的是五位日本人的名字,由李进学书写,估计这李进学是一位精通中日文化的中国人(只是猜测而已,不过也代表我的希望)。我记录的是中文部分,碑上还有日文,估计是为了让后来的日本人也看得懂。立碑时间是1988年,单位是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
这真是言为心声啊!
如今碑还在,这个单位还在吗?立碑的人还在吗?他们的后辈还持着相同的情感吗?
我同时想,当年立碑时一定有许多国人受到了感动,几十年过去了,仍然为之心动的国人有几人欤!青山有幸埋忠骨,我辈唯唯谨仰之!
我和豆豆一路走着,聊着这里的景,聊着这里的碑贴文化,我觉得我们的许多想法还是很一致的。看完白园,豆豆要带我看看洛河。
“洛阳有洛河、瀍河、伊河,最北面还有黄河,曹植当年渡洛河,遇洛神,作《洛神赋》就在这里……”豆豆在一座桥边停了车,边下车边对我说。
我们走到一座桥上,太阳竟还很高。河边没有其他行人,洛阳桥像一道彩虹雄跨在远处的河面上,眼前的洛河正水势浩大,水中绿洲点点,阳光下水波漾漾荡荡,近处没有帆影,静穆得连我这个俗人也神思恍惚了。遥想曹植当年,负天下第一才名,自云过洛水时人乏马饥,突然想起宋玉、想起前辈对洛神宓妃的歌咏,便“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了,人神没有对话,但靠眉目传情。爱得心照不宣,爱得心潮澎湃,最终却因“人神道殊”而无可如何。爱情来得轰轰烈烈,去得渺渺茫茫,直叫以后的痴男信女好生羡慕!
唉,想想也该!
如今的洛河上横跨着左一座桥右一座桥,两岸高楼林立,水边平坦光洁的人造步道,都在讲述着大都市的现代故事。就连水中青树摇曳的小洲,也早已不复当年的莽莽苍苍。曹子建再来的话,想必不会感到当初的寂寞吧?我想,他大概率不能跟宓妃重续前缘了,而晚他半个多世纪的才子左思,重回洛阳,估计还是能够续写《三都赋》新篇章的,只是不太可能导致“洛阳纸贵”了。
三、亲 友
回望。
我在商丘找了间小旅馆住下来,便空着手逛街去。
在凯旋大道周边觅食时,想到明天去洛阳,心想要不要告诉豆豆(化名)。倒不是怕给他添麻烦,——我们到一起,欢喜还来不及哩。
我怕的是喝大酒,因为每回豆豆到南京,我们兄弟几个总是会喝大。我们并不是贪杯的人,家居时个个滴酒不沾,所以聚到一起喝酒前,总是信誓旦旦宣称“这回少喝点儿少喝点儿”,可喝着喝着就喝大了。我想我本次出行是自驾游,喝大酒会耽误游山看水哩!
说实话,我在洛阳只认识一个人,而这个我认识的唯一的人就是豆豆。到洛阳而不告诉豆豆,叫他知道了,那家伙,可是天大的错!于是,只犹豫了一瞬间,手指便几乎没听使唤地拨通了豆豆的电话。
“……就你一个?海兵和段(作者注:指的是另外俩兄弟)呢?哈哈!……来吧,来吧!来一个算一个!……”那头豆豆朗声大笑道,颇有“磨刀霍霍”的意味。我是能料到第二天豆豆劝我喝酒的“可怕”情景及“严重”后果的,却又期待与他推杯换盏的感觉,所以打电话前稍稍犹豫却又义无反顾,听到他那“下战书”一样的声音,倒也坦然了。
次日六时许,我从商丘出发,十点多到洛阳龙门站,十一点豆豆电话安排我住进他订好的酒店,不一会儿就来找我了。
当下。
他带我出去吃中饭,自己由于下午要开车带我玩不能喝酒,便一个劲地给我斟酒,劝我吃菜。不知不觉间我已喝了两壶酒,觉得微醺了。中饭结束时,豆豆说:“晚上才是正经喝酒!既然到洛阳来啦,就慢慢玩,十三朝古都,有的看哩!咱这就到龙门石窟去!”昨天豆豆在电话里告诉过我,他明天一大早要到北京去,所以这回我们能见上面,还真蛮巧的!
洛阳的吃食太有特色了,总共四个大人、两个孩子,豆豆竟整了那么多菜。我一边大快朵颐,一边责备着他的铺张……
下午他领着我逛龙门、赏白园、观洛河,我心里那叫一个“美”!
晚上。
不出所料,豆豆叫来两个兄弟,自然也就是我的兄弟。二话不说,喝酒!在没喝醉之前,豆豆每次都给我介绍菜肴的名称,讲述菜肴的来历,我几乎记得一清二楚,可不久我就“喝大”了,然后除了记得一个兄弟姓邱,一个兄弟姓曹,就什么也不记得了,连那个饭店名号也不记得了。好在有网络,我查了查,店名好像叫“管记水席老店”,菜谱中的“牡丹燕菜”图片唤醒了我关于菜肴的部分记忆。
第二天我躺在宾馆里,豆豆已经在去往北京的高铁上了。他在微信中告诉我去某家吃牛肉汤,颇为不能继续陪我游赏抱歉,要我在十三朝古都里尽情玩……我醉意未消,直到下午三点多钟才起来,到应天门走马观花了一番,便深一脚浅一脚地踉跄着回宾馆,好在路不远。当天晚上,吃了点零食,腹中不再翻江倒海。糊里糊涂地发了几个朋友圈,上面所写就是根据朋友圈整理的,下面再摘录一段:
“朋友,如果你在洛阳有兄弟,你一定要来洛阳喝酒,你一定不要来洛阳喝酒!
“我觉得上述的话必将成为至理名言!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见面了,还能说什么呢?喝吧,把那片‘冰心’揉得碎碎的,融进‘玉壶’中吧!管他什么水席,管他什么牡丹燕菜,管他什么珍馐美味,比起酒来,统统是辅料!——只管喝酒,把所有吃进去的美食吐掉,再把所有的美酒也吐掉,你的身体里便只剩‘冰心’,你的记忆里便全是兄弟了!
“…………”
正是豆豆和他的两位朋友使我觉得,我在洛阳再不需要认识其他人了,因为认识他们三个,就等于认识了好多好多的洛阳人,其中的好多好多,都是我的亲友。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