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西溪,感受绵延千年的文化底蕴
2024年8月17日到18日,数十位文学爱好者从江苏、安徽乃至黑龙江等各省市赶来,参加扬子晚报第三届繁星写作营携手东台西溪旅游风景区举办的采风活动,广大学员走访西溪的风景名胜,感受人文意蕴,并在晏溪书院大讲堂,聆听庞余亮和张晓惠两位老师生动精彩的文学讲座,感受阅读与写作的真谛,从而跨越自身写作中的种种困惑与障碍。
今天的东台西溪,处处镌刻着海盐文化、孝亲文化、爱情文化、非遗文化的烙印。一座屹立1390多年的唐塔,首先吸引了学员们的关注,它是江苏现存古塔中的寿星“海春轩塔”,这座高21米、七级八角八面的青砖宝塔是唐代名将尉迟恭奉命建造的一座方向塔,以保盐运安全。塔顶有200公斤重的铜葫芦,变幻七种色彩,使宝塔能充分发挥导航作用。
北宋吕夷简、晏殊、范仲淹三任宰相先后曾在西溪任盐官。一镇出三相的佳话,更是展现西溪古镇诗礼传家的书香韵味。学员们在晏殊创办的西溪书院聆听朗朗读书声,诵读晏殊在西溪留下的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瞻仰范仲淹诞生1000年的塑像,缅怀他主持修建范公堤,来阻挡海水倒灌,保护此地盐业生产的功绩。
同样璀璨千年的还有根植于此的孝贤文化。尉迟恭遵照母亲之命在此建造海春轩塔,范仲淹为母治病特意酿造陈皮酒,董永卖身葬父等故事,给写作营的学员们带来了丰富的遐想。景区还打造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发绣馆、汉服展示馆以及影视创客基地等,到了晚上,响鞭、顶缸、变脸……草市街上的非遗传承人个个身怀绝技,更是给学员们带来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而在8月17日的下午与晚间,东台西溪旅游风景区精心为学员们准备了《范仲淹》情境大戏,再现了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带领盐民筑堰捍海、造福黎民的情景;好评如潮的《天仙缘》实景演出,讲述了董永和七仙女可歌可泣的千古奇缘,给学员们带来一场难忘的融合性视觉体验……
阅读《故乡》,感悟“文学是盐不是糖”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庞余亮老师此次的讲课主题是:“跟着鲁迅写《故乡》”,他以文本分析的形式,将《故乡》一文从写作缘起、结构、剪裁、人物关系的梳理、思想内涵等各个层面进行拆解分析,运用比较文学的普遍研究手段,教大家领会“文学是生活大海中的盐,文学不是真实生活,生活只是文学的来源”这一主旨。庞余亮老师认为,不经剪裁、光是展示幸福的生活实录,不能称之为文学,因为“文学是盐不是糖”,“就像西溪的海盐一样,是从生活的数吨海水中提炼出来的”。另外,真实的生活也可比作“太阳”,而“文学是月亮,不是太阳”,它折射了太阳的光芒,但同时生发梦的光彩。在《范仲淹》情境大戏中,我们观众跟着范大人走一圈就“很文学”,因为那是“一场穿越千年的白日梦”。庞余亮老师鼓励大家回到故乡,回到记忆的原点,回到自己的青春时代,以采取写作的基石。而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他鼓励大家用新鲜的名词和准确的动词,如果你觉得某个场景比较难写,可以将它在头脑中转化为画面,可以学习鲁迅书写少年闰土时,所使用的三个鲜活画面……
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庞老师也鼓励大家照鲁迅先生的指教去做:“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地、尽量地吸收”,“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发掘心动细节,才见动人的真章
盐城书香大使、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张晓惠此次的讲课主题是:“文字是生命中绽放的花朵”,她从自身的写作经历出发,从处女作《鹤也依依人也依依》的创作触发点,到近年来的重量级作品《北上海》、《碧血雨花飞》、《舞之魂》等长篇纪实文学和长篇小说的创作旅程,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得:“不放过任何一次心动的机会,当你心疼、心酸之时,再动笔来写。”“疼痛是一种能力,感动自己,我们再用文字再去感动别人。”在她看来,写作是观察与思考的过程,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过程,与自己对话争论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他人,看清世界,珍惜只有一次生命的过程。
杨婷摄
怎样捕捉细节,怎样在纷繁的史料中,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提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粒“盐”,怎样赋予它意味深长的余韵,张晓惠老师的体验是:“来回诵读,方能炼字”,“有时,把人称改换,叙事角度一变,你就会获得新体验。”最后,张晓惠老师以座右铭与热爱文学的学员共勉:“让文字闪烁明净温暖的光芒,耀亮这个苦难与欢乐并存的世界。”
文|华明玥
校对 徐珩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