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无锡梅村:“胡”韵童心 乐享假期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日前,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妇联组织开展了梅村儿童友好小镇公益项目“童享‘梅’好”暑期走进梅里系列活动,辖区25位小朋友带着对二胡制作工艺的好奇、对非遗工匠的崇敬走进二胡产业园。

无锡梅村是中国二胡之乡,早在1965年,梅村就办起了民族乐器厂,开始制作二胡的历史。如今,梅村已成为二胡产业重镇,年产各类二胡5万多把,占全国中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1/4以上,生产的二胡蜚声国内外。2011年9月,梅村二胡制作工艺上榜江苏省第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0月,梅村被中国音协冠以“中国二胡之乡”的美誉

二胡是怎么做出来的?那个皮真的是蛇皮吗?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小朋友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二胡企业古月琴坊。在古月琴坊,小朋友们近距离了解二胡手工生产的100多道工序,感受到二胡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一根琴杆就要数百次、上千次的打磨才能焕发出木头的原色、才能与琴桶严丝合缝;一道蒙皮的工艺就直接决定了一把琴的好坏,作为二胡的音源,蒙皮是最考验匠人技艺的一环,需要有着数十年经验的老工匠才能做好。

在参观梅村二胡产业园时,孩子们不仅了解到二胡的历史,更对神秘的二胡直播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撑起来的大布是干什么的啊?”

“这个圆圆的像台灯一样的灯是做什么用的啊?”

“直播不是用手机吗?怎么还要用电脑啊?”

孩子们一箩筐的问题在志愿者耐心的回答下一一有了答案,在这里孩子们近距离解密二胡直播间的秘密,感受传统非遗工艺匠心独运与现代直播媒介即时互动的完美交融,也让孩子们能够在心中种下弘扬梅村二胡文化、传承中华民族艺术的种子。

非遗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是后继有人,也是让地方特色浓郁、积淀深厚的非遗文化展现持久魅力的关键所在。让孩子们从小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聆听非遗背后的故事之后,便可能萌发传承的种子。梅村街道将进一步以梅村非遗文化为纽带,搭建儿童友好建设桥梁,鼓励青少年们传承梅里文化之韵,推动非遗在新时代“活”起来,助力梅村儿童友好小镇建设、共同推进无锡儿童友好城市共建共享。

(陈玲芳)

校对 徐珩

编辑 : 石伟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