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昨天窜上各大媒体首页的新闻,表面上看是“公文包”和“背篓扁担”的对立,但内里却能看到一个城市的温度,以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越来越公平、普惠的趋势。
来看“背篓专线”的由来,2022年开通的重庆地铁4号线2期,连接着石船镇和重庆市区的地铁线,全长32.8公里。地铁开通前,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菜农们只能在镇上卖菜,销路少价格自然也上不去。地铁开通后,很多菜农发现到市区卖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于是才有了这条“专线”。据报道,为了方便菜农,石船站每天早晨会提前5分钟打开闸门,站内工作人员还会提供扶背篓、手持金属探测仪安检等力所能及的帮助。
为什么会有“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携带菜筐等大型物品”的建议?可能是有乘客认为,背篓菜筐占地面积大碍事,或者是菜品本身的气味较大。不过,必须要明确的是:挎着公文包挤地铁是生计,扛着几十斤的背篓奔波同样是生计。菜农的菜筐里运的是菜,更是一家人的奔头。城市公共交通,本应该为所有市民服务。在疾驰的列车里,白领和菜农都是乘客。在人生的打拼中,卖菜和坐办公室同是工作。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乘客”和“工作”不该有高下之分。
城市要“高大上”,但绝不等同于“冷冰冰”,地铁既要装得下公文包,也应容得下背篓扁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从这个角度来看,“背篓专线”不就是一条“富农专线”吗?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城市在利用公交系统鼓励农民进城卖菜。比如,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开通了17路跨省公交到江西九江市区,对去城里卖菜的农民只按人头收费,不额外收货票。安徽六安专门为农民开通公交,让村里的果蔬能快捷走上当地市民的餐桌。
曾经,我们有过为了“美观”和“整洁”而造成“千城一面”的教训。殊不知,有时候“杂”一点,恰恰是城市活力的体现。眼下,中国正处于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所谓市民化,不仅要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在城镇安家落户,还要保障未落户人口能够平等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所谓城乡融合,不单是空间意义或户籍层面的推动,更是公民权利的公平化和普惠化。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城市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能让老百姓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而这,可能也是“背篓专线”背后最大的利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评论员 石磊
编辑 : 石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