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一碗绿豆汤仅卖4元,“宝藏”小摊卖了28年的绿豆汤受追捧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一碗绿豆汤只卖4元,而目前苏州市场上销售的绿豆汤价格几乎都在15元左右。28年来,这里售卖的绿豆汤价格几乎很少上涨。7月19日,记者来到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观景新村,探访摆摊老人售卖“4元绿豆汤”背后的故事。

精挑细选原材料,每天精心熬煮绿豆汤

在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观景新村一幢居民楼下,记者见到了在这里摆摊的老人,老人名叫盛玉珍,今年69岁,每天下午总会按时摆摊,至今已售卖绿豆汤28年。

记者看到,盛玉珍的摊子前围着许多前来购买绿豆汤的顾客。“盛阿姨,还是一碗绿豆汤!”“阿姨,三杯绿豆汤带走!”“好嘞!”盛玉珍热情应下后随即开始为顾客准备绿豆汤,这碗做了二十多年的绿豆汤是顾客时常惦念的味道。盛玉珍动作麻利,她制作的绿豆汤很清澈,在不影响绿豆绵软口感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证了每一颗绿豆的完整性,喝上一碗,清热解渴。

盛玉珍告诉记者,1996年,她与丈夫张春森双双下岗后搬进了观景新村,为了家庭生计,夫妻二人半路出家,在楼下支起大锅。盛玉珍最早靠做豆花起家,她的菜单会随季节调整。夏日酷暑难耐,年轻人贪凉,绿豆汤就是热销品。而等到秋冬时节,天气降温,盛玉珍会提前熬上八宝粥给顾客暖胃驱寒。

盛玉珍对原料的把控很严格,早些年物流不发达时要跑到市场上货比三家,直到选出那种质量上乘的豆子,只有这种豆子吃起来才能达到她要求的绵软口感。如今,盛玉珍学会了网购,她联系上了一家品质好的网店,定期让快递人员送货上门。

“我做的绿豆汤不放红绿丝的,怕有色素,冬瓜糖也太甜。”盛玉珍说,“外面买的绿豆汤很多都是添加了薄荷香精水,我家是自己熬好的,熬煮时还要把握火候。”盛玉珍特别强调,熬煮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记者看到,盛玉珍熬制绿豆汤的地方就在家楼下的工具间里,紧挨着出摊的地方,工具间有冰柜将熬制完成的绿豆汤及时冰镇保鲜。

绿豆汤的价格28年来只涨了3元

28年来,盛玉珍售卖的绿豆汤、豆花、八宝粥的价格几乎很少上涨,绿豆汤的价格从1996年刚开始的一元一碗到现在四元一碗。“自己少赚一点就可以了。”盛玉珍笑着说,“丈夫的用药有医保报销,政府还会定期安排按摩人员上门服务,我不会把赚钱看得太重。”

2004年10月,盛玉珍的丈夫张春森突发脑溢血,自此半身不遂,坐上了轮椅,衣食住行全靠盛玉珍一人操持。盛玉珍每天六点多起床,先做好丈夫的早饭再准备下午出摊的材料,只有照顾丈夫吃完午饭后才能抓紧时间上床休息一会儿。盛玉珍的家是两居室,空间不大,但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丈夫所用的药整齐地归置在大药箱里,餐桌上近十个药瓶分类摆放,有的瓶身写上了关键字用于区分,盛玉珍每日细心嘱咐过丈夫后才能放心出摊。

在外工作的儿子现已成家,仅在放假时有机会回来探望。儿子每次回家都劝说盛玉珍多休息,出摊的事情不用再操心。“摊子是我的事情,我还干得动,在家里待着会待出问题的呀!”在出摊的事情上,没人能说动盛玉珍。盛玉珍告诉记者,只有最初照顾丈夫住院的那一段时间没有出摊,其他时间几乎风雨无阻。“除非下的雨太大,否则我下午一定要出摊的。”在盛玉珍眼里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每天下午从一点多出摊到五六点结束已经成为习惯,这是她和顾客的约定。

对于盛玉珍来说,楼下的摊子在这二十多年间已经从最初的谋生方式慢慢变成了自己与街坊邻居、新老顾客聊天的场所。观景新村的住户以老年人居多,大家彼此熟悉、相互帮衬,一碗绿豆汤就能坐一下午。“摊子现在是我每天的生活。”盛玉珍笑着说,“每天早起忙活虽然累,但和大家在一起再累也是乐在其中的!”

前往社区制作绿豆汤,感恩居民守望相助

在社区和邻居的帮助下,盛玉珍的摊子由简易的手推车和板凳升级成了宽大的木桌,椅子也增加了不少,摊子后面的墙上还创作了彩绘,成为了社区文化的一部分。记者了解到,盛玉珍的摊子还摆进了虎丘街道观景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出现在社区举办的暑期活动现场。盛玉珍当场制作,家长和孩子们排队领取,活动现场非常热闹。观景社区工作人员王蕾告诉记者,盛玉珍制作的绿豆汤在社区广受好评,她的绿豆汤卖了二十多年,这次专门邀请她来社区参加活动。看着大家都爱喝她做的绿豆汤,盛玉珍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记者采访时发现,虽然室外气温已达38℃,但盛玉珍的摊子前仍有不少人前来光顾,摊子旁的树荫已经成为居民们自动聚集、乘凉避暑的好去处。通过口耳相传,知道盛玉珍制作绿豆汤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这一隐藏在居民楼下的“宝藏”小摊,打卡的新顾客逐渐变为老主顾。盛玉珍开始使用微信后与顾客们都加上了微信,想吃了就线上联系,交流也更加方便。

实习生 王梦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