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近日,作家盛可以携2024新书中短篇小说集《建筑伦理学》、散文集《别人家的西瓜更甜》在北京跟读者朋友们见面。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文艺报》社副总编辑岳雯、著名建筑设计师刘晓都出席分享会,并与盛可以一同探讨两本新书。
邱华栋表示,《建筑伦理学》的小说题目让自己很惊叹,以前看过一部叫《中国式婚姻》的小说,认为《建筑伦理学》或许还可以有个副题叫《中国式亲戚》《中国式亲人》或者《中国式血亲》,与“建筑伦理学”这五个字相呼应,可以特别精妙地概括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作品通过一位女作家回乡为母亲盖房子,折射出了中国人整个乡村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关系,巧妙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人对中国式亲戚、中国式亲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的思考,这是直击今天变动时代里中国传统人文的核心。邱华栋认为,《建筑伦理学》中内含一种强大的力量,也是一种能力,就是唤起我们生命中共情的能力。
颜慧认为这部书能给读者特别多的启示,尤其是对于“边界感”的关注和思考。“我觉得作品结尾特别好,前面写了这么多各种亲戚的自私算计、蝇营狗苟,当阅读的情绪跟随文字也达到一个峰值的时候,主人公万紫最终还是回去了,因为母亲生病,在生死面前,一切都微不足道,作为女儿的她就选择了原谅和接受。”在颜慧看来,《建筑伦理学》中情绪的累积、爆发,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个特点。而小说集里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也同样让自己记忆犹新,情绪铺垫、涌动和高潮与音乐交织在一起,也体现了一种文学与音乐的跨界交融。
作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刘晓都同样注意到,《建筑伦理学》所有的章节小题目都是按照建筑的专业术语和顺序来设计的,这会给小说添加一种陌生性和新奇感。“作品的立意和涉及的很多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作者是通过建筑、盖房谈了另外一件事情——伦理,人和人的关系才是作品的重点与核心,这是我读这部作品觉得好玩的地方。”小说用一种类似跨界的模式重新关注、思考和演绎有关生活、人生、人性的内容,换了一个角度,很成功。“我们一直在说所有的建筑不是为了建筑,你不是为了盖房子而盖房子,盖房子的最终目的是作用于人的生活,人的生活更有意思。”
岳雯认为《建筑伦理学》是一本很有力量的书,源于作者一以贯之地对于女性生存处境和女性状态的密切关注和犀利的洞察。“建筑”其实是一个锚点,作者通过它把有着多重质感的关系逐次打开。如果说《建筑伦理学》让我们与哀乐人生扑面相逢,《别人家的西瓜更甜》里的图文,则让读者得以与逝去的时光扑面相逢。书中的配图雅致、清淡,始终是一个红衣绿裤的小姑娘和一条叫奥巴马的小黑狗,文字则轻盈、灵动,两相配合,缓缓将读者牵引回漫长的童年,对于我们大人是一种非常好的疗愈,其中大量图文也特别适合分享给孩子。
盛可以坦言自己在童年时代见到、听到周围很多可怜、隐忍、沉默的女性后,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意识:自己不想过那样的人生,不想做那样的人。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拓展、写作的积累,这种认知进一步加深。作品的初稿叫《建筑》,情绪化比较重,似乎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去重点写的点,最后朋友郑小驴建议说“建筑”已经比较学术化了,干脆就叫“建筑伦理学”吧。
《别人家的西瓜更甜》会让人自然联想到小时候常有的体验“别人家的饭更好吃”,富有童趣,也对应了法语版《偷来的西瓜是甜的》,内容上却有添加和修改。李健在分享推荐时说,我们作为同时代人,虽然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却能通过书中描绘和讲述的东西找到相似的童年记忆,产生共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