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矛盾铸大美:陆机《平复帖》中的“乖”与“和”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臧书德

西晋大文豪陆机的书法手迹《平复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用笔、结字、章法和墨法到整幅作品的形式美,自成一个完整体系。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是我国书法文献史记载的第一幅书法家实名真迹,还在于它所表现的书法艺术形式以及诸多法度间的矛盾统一,对后世更具学理和审美意义上的研究价值。其中许多鲜明的创作实践,都为后世的书法理论和实际操作提供了直接而感性的素材和参照物。成为晋以后众多书法家研习书法的重要标尺杆,同时也对之后历代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启迪。可以说,《平复帖》从不同的角度和空间对书法这门视觉文化艺术,作出了多层面的剖析和阐释。

晋·陆机《平复帖》

“乖”与“和”,表现在书法层面上,更多的时候展示的是一组矛盾元素。“乖”,违也;“和”,统一。在《平复帖》中,“乖”与“和”这组矛盾概念被陆机演绎得淋漓尽致,从“和”范畴内的大小、长短、徐疾、刚柔、疏密等因素的“相济”,到“乖”框架内的变化对立、相反相成,破解统一,等众多元素的变异。都为其书法作品的最终审美形式创造了和谐统一的时空序列。

一、《平复帖》中用笔、结字的“乖”与“和”

在用笔方面,其在变化之中,起伏多端,在“众点齐列之际,而成体姿互乖各异”。从而形成了众多的矛盾统一体。帖中“平”的三笔各异的横画,就充分显示出了“其形各异”的创作理念。第一画入笔,重按顿后轻出,以续后意,第二笔横画极其出彩,作者大胆地将“平”字的两点变化提炼为一笔横画,取走笔向左上之势,与之前的第一横形成鲜明对比,而第三横则在前两画的基础上增加了运笔的力量、驻笔的时间和墨色的浓度,从而造成了诸多矛盾间的映衬和参差效果,看似信手一抹,实则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再如“举”字,第一笔落下的点与下面即将出现的由撇捺化裁成的两点,无论从大小、方圆、藏露、开合都形成鲜明的承续和呼应,显示出了极为丰富的变量,在“和”中充满了“乖”意,它们顾盼措让,自然浑成。表达了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想。但在另外一些字的处理上,他又采取了以“和”为侧重的手法,如帖中“病、杨”字的下方数笔不是很参差,“跱”字左右结构较为整齐,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气度淡闲“和”的风格。可以说,书法艺术的理论技法和审美法度发展到两晋时已相当成熟,书家陆机能在这诸多法度和审美框架内,游刃于对“乖”与“和”的趋避,突破众多既定的框架,处理得鲜明且严谨。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举动,让他在痛与快乐中留下了这幅千古传奇的《平复帖》。“和”中布“乖”,参差而行。这是一切艺术形式美中的普遍节奏。陆机创造性的运用了这条规律,从而使其笔下生出字字珠玑的灵动,这绝非一时的偶然。

二、《平复帖》的章法结构中的“乖”与“和”

章法对于一副书法作品的重要性自不言说,其中的“和中富乖”更是至关重要,对行草书而言更甚。历代的书家对书艺章法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涵盖自然的万物形态。姜夔的《续书谱》言:“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蹈,一切变态,非苟然者”。中的章法即是如此,它们或仰或卧,或连或断,有轻有重,有曲有直,疏密相杂,雪雨交加,亦徐亦疾,乍放还收,“引则泉涌,顿则山安”极尽酣畅矫变之能事。其中“復”和“之”都多次出现于作品中,经作者予以艺术处理后,或秾纤间出,或行云流水和畅自然,表现出了五彩的变化之美也充分体现了陆机本人在书法领域深厚的涵养和对字法的驾驭之功。在通篇九行八十六字中变态各异(一说八十四字),这样的字法就耐读、耐看,经得起咀嚼。味之无极,足以沁人心脾。降至隋唐以后诸代,可以说陆机的这种书法思维和理念中的“乖”与“和”,对后世的书法创作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其生命力也是旺盛的。反之,如果其作品一味地“和”而不“乖”就会缺乏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例如清代康乾各期以后,以书法取仕的“馆阁体”就一味追求正、大、稳、黑,也就势必造成其单调呆板,从而致使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三、《平复帖》中墨法的“乖”与“和”

陆机的《平复帖》虽然经历了近一千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蚀和变故,但其在用墨技法上的神采风貌依然熠熠生辉,尽管是一支秃笔在麻纸上率性而为留下的轨迹,但整篇透出的是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和视觉上自然深浅过渡的从容之美。其对墨色的运用更如一条活水不断的涓涓溪流,不竭的流淌。从“观自躯体之美”的入笔浓重,到“称之”的近于清淡,再至“夏伯荣”的再度浓重,这种由重——轻——重的墨色节奏的连接与变化,体现了作者用墨的抽象心理理念,同时,跌宕的墨色结构也营造了起伏不断的视觉形式美,在墨色浓处,浓得极其厚实而凝重,如“观、自、夏、复”,之后,墨色渐行渐淡,淡时线条薄如蝉翼,但透明的纱纙之下潜伏的是依然坚挺的线条,如“称之”、“迈前”,都充分显示了陆机本人对墨色深浅的娴熟驾驭。还有,就是其“一笔墨”的书写方式,更加体现了其书法情绪的走势,表达了“来时不可遏,去时不可留”的自然理念,使整幅作品在墨色矛盾的对比与冲撞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也在墨色的“乖”与“和”的变化消长中求得艺术风格的升华。

总观之下,可以看出,《平复帖》整幅作品走的是“同而不和,违而不犯”的艺术风格,作品中互为差异和对立的每一画每一字,都潜在着必要的联系,它们相反相成,有机地服务于整体风格,体现了和谐中的丰富生动和多样性。但就整幅作品所要表达的还是“上下参差”而偏于以“乖”为主的创作风格,结体上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运笔上或攒或翦,曲直变异;章法上落落如星辰丽天,各有奇致;墨法上更是体现了作者浓淡焦枯的心思情趣和心理潜在的审美结构。

透过陆机在《平复帖》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矛盾与节奏的艺术原子团,我们可以充分感悟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古人对书法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和其饱满的情志风采。陆机本人对“乖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理解和把握,贯穿了其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全部流程,其中蕴含的大量自然信息和艺术思想的哲学辨证观点,更值得我们今人在书法创作实践中学习借鉴。同时,也为研究和探寻陆机在书法艺术之外的文赋、诗词及乐律等诸多艺术成就,提供了一条直观又明晰的学术渠道。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