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风骨江东—江东诗社初集》出版后记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书评||《风骨江东—江东诗社初集》出版后记
南京 金立安
江东诗社自2021年元旦成立至今,不觉三年有余。诗人作家向来凭作品说话;没有作品,所有名头都是脚面上支锅。编撰诗社作品集,是对过去创作的回顾与总结,也是作品实力的直接展示。好在诗社成员都是成熟诗人,即使每人出个集子也不是难事。由于本书容量所限,编辑过程中难在优秀作品的选取上,即使精挑细选,也难免挂一漏万,好在这是初集,以后还有出版二集、三集的机会。
打算编辑本书,还是诗社成立不久的事情。当时我请诗社副秘书长雷传桃先生负责收集作品,他做了很多工作,收集了诗社大多数成员作品,并加以初步整理。后来由于诸多因素停了下来,直到去年11月再次启动。我又请秘书长李连军先生接下这项工作,他用电话向作者一个个核实作品。收齐之后交给我初编。我对作品作了细致的研读,对编辑体例做了具体的安排,再将文档发给刘荣喜先生进行标准化整合。排版后,我发现全书暴增至500多个页码,远远超出预想的容量,不得已做了些删减,重新调整后,最后将电子版交由各位诗家复核。南京出版社潘珂女士对本书认真地进行了三审三校。看来一本书的出版实属不易,凝聚着不少人的心血,但最终看到了出版物,付出再多心血也是值得欣慰的。
江东诗社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凝聚新旧体诗人,而且大家和谐共融,乐在其中,也有像我等脚踏两只船的两栖诗人,既写新诗,又写旧诗。在诗社里,新旧体诗人兼容并包,不是互相否定,而是共同促进,这是对待新旧诗体发展的正确态度。一首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前仅就新诗而言,各种写法如雨后春笋,直白如话有之,诘屈聱牙有之,其实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江东”是一个底蕴极为深厚的文化地理概念,也是扎根于建邺人灵魂深处的文化源头。江东诗社作为建邺区文学品牌,肩负着以江东为底色的创作重任。本书的出版,代表了当代江东诗人的创作成果,也是江东诗歌创作的一个新起点。
在江东诗社成立三周年之际,谨以七律一首表达敬意:
结社吟坛心意酬,江东文脉续风流。
拿声捉字敲诗韵,布局谋篇放眼眸。
世事风云常变幻,人生苦乐未停休。
攀高踏足故人迹,遥接水村野渡头。
在本书出版之际,需要特别感谢南京出版社卢海鸣社长和他的团队。卢社长对南京文化的挚爱与奉献有目共睹,他对江东诗人的关注与支持,让大家铭记于心,并激励诗社的诗人们不懈地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作,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二〇二四年三月写于南京雨润大街99号
作者系作家、诗人。主编《茶亭文苑》《江东文萃》丛书等,著有诗集《品园诗草》《听翠居诗览》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