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馆参观“中国龙——甲辰年贺岁展”
春节期间博物馆爆满,
特色展陈龙年爆款吸睛
记者注意到,假期刚开始,江苏一些热门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在假期的参观名额就基本约满。
数据来看,春节期间,南京市博物总馆各场馆正常开放,累计接待游客25.07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累计增长113.77%,与2023年同期相比,累计增长120.77%,通过优质展览和系列活动,为南京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奉献了一道欢乐祥和、充满温馨的优秀传统文化大餐。
从初一到初七,盐城市博物馆接待观众约6.5万人次,同比增加2万多人次;徐州博物馆接待观众约5.6万人次,同比增加1万多人次;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接待观众约6万人次,同比增加1万多人次;常州博物馆接待观众约4.7万人次,同比增加1.7万人次;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接待观众5.6万人次,同比增加3万多人次;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接待观众10.3万余人次,同比增加4万多人次。
今年春节假期,约22.2万观众从世界各地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其中,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和纪念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观众分别有114166人次、102211人次、5755人次。
实际上,为应对今年春节的大客流,各馆都做了积极的准备。比如六朝博物馆单日最大承载量是8000多人次,从正月初二开始,每日接待游客逐日递增,初四已经达到了临界值。为满足观众的需求,“六朝青”志愿者作为六朝博物馆的一大服务品牌,每天都会有12名志愿者在岗。
春节期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累计有132名社会志愿者和34名高校志愿者放弃休假,与纪念馆工作人员一道,在预检口、绿色通道、观众服务中心、各展区为观众服务。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里舞龙
外国观众远道而来,留下滚烫留言
为何今年大家纷纷扎堆博物馆过大年?博物馆的魅力在于穿越历史长河,承载千年文明。无论是诗还是远方,博物馆都与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各大博物馆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与活动有关,“打卡点”更是锦上添花,由此许多人选择甲辰龙年在博物馆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过一个有新意、有意义的新春佳节。
各大博物馆里,龙文化主题展览成为爆款。比如春节期间,南京市博物总馆挖掘馆藏资源,举办多个主题新展,集中展示一大批“龙”元素文物吸引观众参观,体验龙年文化。
为了契合观众需求,江苏各馆推出了一系列游园游艺类活动。舞龙、舞狮、方山大鼓麻雀蹦、高淳跳五猖、花式空竹、投壶、蹴鞠、南京白局、制作平安福……各类经典年俗活动在春节期间的博物馆里轮番上演,传播浓浓年味。
比如南京市博物馆推出了“非遗展演游园会”;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推出“不止园林—新春雅集”;南京民俗博物馆推出“南京白局、江南丝竹”公益演出;六朝博物馆推出“龙行龘龘”新春集市等等。
从观众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尾厅电子和纸质留言簿留下的逾万条肺腑感言,也能找到大家热衷于参观博物馆的答案。长春观众罗女士带着侄儿来到纪念馆参观。罗女士说:“侄儿今年10岁,希望孩子能了解这段历史,学史明志。”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李仕骏表示,“看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些医护人员留守南京的事迹,希望将来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摆脱疾病。”他的母亲张女士希望,“孩子通过参观更懂得‘医者仁心’的真谛,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很多外国观众远道而来。他们留言表达了自己参观后才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感同身受,纪念馆促使他们反思战争与和平。一位英国观众写道:“这是一个精心策划且发人深省的博物馆,我认为它细致地描绘一件令人恐惧的事件,最后纪念馆传达了希望和不断向前的美好祝福。”
一位德国观众写道:“由于我们关注于20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导致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了解不多。我非常有兴趣了解这段历史。”
一位智利观众写道:“受害者的鲜血不会被遗忘,我们都把他们放在胸膛里,我们的内心因那些受害者的痛苦而触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