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共同的记忆:由地方公祭上升为国家公祭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202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也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我们以国之名悼念惨遭日军杀戮的30多万死难同胞,缅怀为抗战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和民族英雄,不为延续仇恨,只为警醒: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86年前,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间在古城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公然违反国际公约,有组织地大肆屠杀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人数达30多万;攻占南京后的第一个月在市内发生的2万多起强奸、轮奸暴行更是挑战了人类的公序良俗,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都为文明社会所不容;对无数公私财物的掠夺,对古都三分之一建筑的毁圮,均成为日军以野蛮手段践踏古老文明的铁证。

由此,南京大屠杀惨案与纳粹屠犹、广岛核爆并列为二战“三大惨案”。这一惨案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创伤记忆,无论在人类文明史上还是中华民族史上都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这一悼念仪式,实现了全民乃至全世界华人对这一惨案的记忆唤醒、更新、诠释和巩固的过程。

由于日本在战时新闻统制政策下,对日军南京暴行的报道和血腥的照片,均盖上“不许可”印记,并禁止在日本国内发表。因此,日本民众直到战后东京审判时才知晓南京大屠杀,这使得南京大屠杀一度被一部分日本人解释为胜者强加的、捏造的,这也成为日后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杀经常选择的一个切口。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情形不断加剧。1982年6月,日本一套教科书将日本“侵略华北”写成“进入华北”,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这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反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遗属、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及全国各地百余群众,先后上书中央或江苏省、南京市领导,要求“把南京大屠杀血的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高层对此针锋相对。1982年10月,文化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保护日本侵华罪行遗址工作的通知》中说:“小平同志讲过,岸信介要搞满洲建国之碑,我们一定要批评;二是他们要搞满洲建国之碑,我们就到处搞日本侵略之碑。这对教育人民、教育青少年和子孙后代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组织有关单位,收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其间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证,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对群众进行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舆论中,1983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在南京市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两年后的1985年8月15日在南京大屠杀丛葬地遗址之一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上建成开放。建成后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此后成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重要场所。

法国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写下这样一段名言:“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从1994年开始连续二十年,每年的12月13日在纪念馆广场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每年这一天城市便会响起防空警报。虽然只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举行的地方性悼念仪式,但对二十年后由地方公祭上升为国家公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3月9日,一位工作生活在南京的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手写一篇题为《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建议》的700字短文,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首次提交了建议案。2012年,也就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5周年。当时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歪曲和抹杀这段历史,出现当年2月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错误言论,极大地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建议案,建议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活动。这是时隔七年,再次将“国家公祭日”提上全国两会的议题。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以国之名公祭,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每年国家公祭仪式海外同步悼念活动从2014年至今,九年过去了,从最初的几个国家几个侨社团,到十几个国家十几个侨社团,再到70多个国家160多个侨社团,在众多爱国侨领的努力下,南京大屠杀历史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当地主流民众所知晓。从认知到共识,从共识到行动,越来越多的国际友好人士主动参与同步悼念活动,并加入到传播史实与实践和平的队伍中。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你我而言,南京大屠杀从来不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我们的祖辈和同胞流过的血、亲历的痛、遭受的辱。它从不是一个过去的时间点,86年来有无数人为了那段历史真相奔走甚至付出生命。只要我们记得,他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只要我们记得,他们的勇敢和力量,就将在我们身上继续延续,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只有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才能珍视和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只有捍卫历史的真相,才能守护和平与正义。

文|魏云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摄影:宋峤

校对 徐珩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