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红色文化”,撬动乡村振兴
建设村推出“三寻三做”活动,即寻红色印记—开一场“打卡红色地标,筑梦红色青春”之旅,寻红色经典—开一期“重温红色经典,传承信仰之光”情景党课,寻红色信仰—办一场“巧手绘党情 指尖寄心语”绘画赛。
此次活动参与大学生超50人次,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参加乡村振兴进程中,用红色文化感染群众,用民族精神团结群众,在实践中认识历史、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聚焦“艺术融入”,激发乡村活力
建设村实施“艺建·江至”驻地计划,邀请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苏州理工学院艺术类人才入驻,首次提出“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搭载村育品牌“田间舞台”,以舞蹈、小品、三句半、情景剧等形式展现地方民俗,逐渐形成“艺术与乡村”巧妙交融的新局面。在院校领导的带领下,成立“乡约建江”社会实践团队,以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为切入点,参与美丽庭院、墙面彩绘等项目,以艺术“点亮”乡村。项目实施至今,设计绘制出“春耕秋收”墙绘作品2幅,美丽庭院设计2处,文创产品数件,深受周边村民喜爱。
聚焦“保护发展”,留住乡村情愁
为了寻找遗失的乡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选派一支“调研队”入驻建设村,围绕乡愁印记、民风民俗、群众期待等开展微调研,形成“竹编文化保护与发展”议案,通过班子成员介入、海棠先锋引领、青年大学生参与、周边群众监督,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农村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机制,启动“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公益课,以“印象建设”为主题,举办“幸福建设·记忆里的乡愁”乡村画展,让“大学生”成为“乡愁”的连心桥,让“乡愁”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剂”。
“高校+乡村”合作共建模式,不仅为参与实践的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锻炼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还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创新,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建设村党委将继续加强与周边高校的交流合作,以青年思维激发乡村振兴“青春活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