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型电子管计算机
1963年初,计算机专业教研室承担了学校大型设备103 型(M3 型)电子管计算机的安装、调试和试算任务,这在当时国内高校和研究所中都是起步较早的。在明故宫玉带河边的小红楼里,沈学馗担任机长,和大家日夜三班轮流不停地进行机器联调,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在1965年底通过了验机条例所规定的考机程序——十六阶微分方程的计算,完成了当时学校最先进最大型的项目设备调试。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沈学馗说这是团队宝贵的锻炼和实践机会,“每个人都连续作战,乐在其中,为能实现大量数据计算的前景而振奋”。
在不断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团队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在通宵达旦的奋斗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团队先后完成了常州电子仪器厂全自动电容电桥的研制工作、南京水工仪表厂SD-170计算机和SDX-176彩色屏幕显示器等研发工作,均试制成功并交付使用,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开设新方向,带领学科“丰收”
1973年5月,南航将原从事科研工作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抽调出来,恢复并组建计算机教研室。从此计算机专业进入恢复生机的时期,沈学馗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很快投入到新专业的建设中。
1976年,外贸部计划为海关生产计算机系统,南航承担了DJS-130计算机磁盘接口的研发工作。沈学馗负责其中最为关键的H761项目磁盘系统的设计制作,历经半年多的不断打磨,于1976年底成功完成调试。1977年初,这套多用户系统投入海关使用,经历了每天数以万计的过关人流高峰考验。在众多专家的不断交流改善中,1980年磁盘正式生产定型,这项工程量巨大的工作得到了整个国内计算机界的肯定,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
计算机教研室成员合影(后排左二为沈学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内高校纷纷把眼光投向发展计算机软件。学校陆续增设了计算机软件教研室,开办电子计算机软件专业,这是一个看准了计算机发展新动向、正确把握时机进军计算机发展新领域的重大决策。对沈学馗来说,这也是一次重大的学习方向改变。得益于硬件方向的积累和一年通讯专业的项目实践,沈学馗着手计算机网络学科点的创建工作,带领高年级学生在网络开发系统NDS-II的开发应用、异质网络互连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相应的成果。1983年9月,计算机工程系成立,从此计算机专业步入了自立自强自主发展的道路。
攻克校园网建设难题,迎来发展新阶段
1995年,南航迎来“211工程”检查。校园网的建设迫在眉睫,年逾六旬的沈学馗再次上阵,担任专家组组长,从画第一张拓扑图开始,攻克校园网建设难题。1995年11月,校园网一期工程完成,光纤涵盖学校本部10多个办公室及教学楼,我校成为国内首批接入校园网的高校。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袁成璨和CERNET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曾来校视察,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南航校园网可作为高校自力更生、自筹资金加快校园网建设的样板。
DJS-130计算机
沈学馗于1997年退休,但他始终关心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也见证了计算机学院改革发展的关键历程。南航计算机学院于1981年获批2个硕士学位点,2000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博士学科点,后续又增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获批全国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时至今日,学院设有“脑机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安全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验证技术”、“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两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6人次。
在沈学馗等一批老教师的努力下,“开放、进取、包容”成为计算机学院持续发展的优良传统和不竭动力,将一代代师生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攀登一座座高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