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隔空传友谊,文字暖人心,“大朋友”双节给留守儿童上“诗歌课”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10月4日讯(通讯员 蒋涵佳 陈果 记者 陈咏)“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我和爷爷奶奶在村里,有点孤单。假日很开心,这是我第一次做拼贴诗,还认识了许多来自青海的同学,我们以后可以写信交流……”一位参加活动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中秋国庆假期,扬州大学文学院“赤心扬州”红色研学实践团走进扬州景区平山乡,组织留守儿童上了一堂“红色诗歌课”,展示英雄诗抄,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还特别邀请了来自青海贵南县中学的孩子们,通过“云对话”与“云信箱”的方式,穿越两千多公里,隔空传友谊,文字暖人心。

开心上课

主讲人吴雨珺同学以“何为诗歌”引出主题,和孩子们分享了《问问社会》《把牢底坐穿》《狱中题壁》三首爱国诗抄,并带领孩子们学习了每一首诗抄的背景和英雄故事。孩子们齐声诵读,眼睛里满是敬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个小朋友为大家朗诵了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诵读铿锵有力,赢得现场掌声。

拼贴诗句

写给远方伙伴

接着,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协助下,从黑板上取下心仪的诗句和词语,将这些字句耐心地排列拼贴,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抄。“你是灯塔,照亮奋斗者前进的脚步,塑造中华民族傲然的脊梁”,来自青海的孩子也在“云端”分享了他们创作的拼贴诗。孩子们分外认真,很珍惜这样的创作机会。

吴雨珺向记者介绍,实践团致力为留守儿童们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以传统的信件的方式,为孩子们带去温暖陪伴,信纸上的一笔一划,连接了两地孩子的情感。有的孩子在信纸上表达成绩下降的困扰,有的孩子讲述着自己青春期的迷茫,这些寄给远方的信承载着孩子们的信任和真诚,也让他们这些“大朋友”深深感动。

校对 徐珩

编辑 : 盛慧梅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