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艺术评论|为理想而狂狷:舞剧《朱自清》中的诗与远方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2023年8月18日下午,江苏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江苏省昆剧院韩琛老师带领学员们一同赏析了舞剧《朱自清》。

扬州市歌舞剧院出品的舞剧《朱自清》,由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担任编剧,国家一级编导刘小荷、16项国内外奖项获奖者张帝莎执导,主创队伍堪称强大。作品以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朱自清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在华人世界的影响为基础,再现了先生为人师、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为人杰这个“天地间大写的人”。这部将文学之美融入舞剧的经典佳作,荣获了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并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朱自清是谁,自不必多言。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欣欣然张开了眼……”对春的赞歌,到“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在此处,不要走动”对深沉父爱的描摹,再到“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又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透露的诗意朦胧,以及“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曾经的课本里,我们记住的朱自清是浪漫儒雅、多思伤感的,而舞剧《朱自清》则从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角度,凸显他作为新诗拓荒者、现代散文大家的文化贡献,以及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族英雄气概。从朱自清逝世前的北大病榻开始,在一场大雨之中回溯他的一生,无数时空交叠下,采用写意而极具戏剧张力的手法,将朱自清先生清华园教学、声援挚友闻一多、拒领美援面粉等重要的生命瞬间,与《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代表作内容巧妙融合,短短100分钟,让“朱自清其人”在舞台上栩栩如生,成就一幅细节生动、层次丰满的隽永画像。

观剧结束后,韩琛老师启发大家从剧作结构、剧目表现、风格定位、主题立意、舞美道具、音乐风格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引导学员们对舞剧的创作创新进行深层次探究,学员们积极思考、发言踊跃:

邱宇 (南京艺术学院 )

今天我主要从结构方面来分析一下舞剧《朱自清》,这部剧的结构很好地把握了舞剧“长于抒情”的艺术规律,它没有一般性的采取线性结构,而是选取了朱自清人生的重要篇章,以情贯穿,以意象组接,既通过情感的不断递进不断升华,完成了朱自清由小家到大家的家国情怀的传递,另一方面又通过意象片段的逻辑化拼贴很好地营造出一种诗化的情境,呼应着朱自清散文清新隽永、质朴深邃的气质。

事实上,在我们的舞剧界不乏以历史文人进行创作的舞剧作品,并且也不乏优秀作品,类如舞剧《朱自清》这般由内而外地呈现出朱自清个人气质的作品还是少见的。例如荣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的舞剧《杜甫》(编导:周莉亚、韩真)便是同类题材的优秀作品,并且这部作品同样是块状叙事,且同样是将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串联成一部舞剧。虽然剧中的部分段落也彰显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气质,但更多的则是通过大唐风貌及社会现象的描绘,来凸显杜甫的忧国忧民。

丁雨(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舞剧《朱自清》中意象的运用非常值得称道:学生手捧的书本、老师奋力书写的黑板、父亲的橘子和渐行渐远的背影、妻儿手中历经破碎又重逢的家具、挚友投注生命而攀爬的阶梯、环绕自己内心的墙壁、清冷的月光和静谧的荷塘、缠绵又难舍的枕头,以及最后那灵动的绿绸,不仅在形式上丰富了舞蹈的编排,将舞台定格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且也将主人公丰沛的情感诉诸其中,舞蹈和朱自清,二者竟如此自然又和谐。在那每一次跳跃、旋转、托举中,我们既看到了舞蹈的美,也再次走近朱自清,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无限的感慨重温了学生时代的散文名篇。

周晨(江苏警官学院)

作为一代文豪,朱自清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背影》《春》和《荷塘月色》等散文,入选中小学教材,文笔隽秀、情感真实,令人回味悠长。舞剧《朱自清》抓住先生散文“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的特点,用写意的光影、简洁有力的舞蹈、创意的道具运用,诠释了朱自清先生“为人师、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杰”的一生,结构精巧,态度诚恳,实现了舞蹈之美与散文之美相融。

张永杰(徐州柳琴剧团)

对于舞剧,自己倒是很少看的,一是因为环境原因,二也是因为时间的缘故吧!

这次观看舞剧《朱自清》,对于我而言恐只能用激动、震撼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首先该剧音乐之美,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从抒情,到希望,从希望到期待,从期待到紧张、激昂、挣扎,愤怒,每一场每一处的音乐都是恰到好处。不仅把环境、心情、人物的内心世界衬托的鲜明,更是时刻在敲打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其次是演员的呈现,扮演朱自清的演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除却本身的舞蹈功底,对朱自清的每个时期和每个环境的内心是经过仔细揣摩的。不但把握了朱自清那延续家族的“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书生气质,更是用肢体语言把朱自清对旧社会的憎恶,对新的社会的向往演绎得淋漓尽致。有期待,有思念,有亲情,有友情,更有彷徨、迷茫与坚毅!特别是在回忆父亲车站送别的这一场,那种胶着的舞蹈,灵动的肢体,深厚的舞蹈功底把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段舞蹈在我看来是有灵魂的,因为在这段舞蹈中,我不仅看见了思念,更看见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愧疚、对父亲精神上的依赖,和一个幼小孩子对父亲那种港湾式父爱的撒娇。

一部好的舞台艺术作品,不仅要完美的呈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精神体现,更要与观众产生共鸣共振。舞剧《朱自清》对我来说,他完美地做到了。

周宇(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

舞剧《朱自清》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是对于舞剧叙事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它铺展了在那个时代非常广阔的社会图景,许多舞蹈段落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作品在虚实的处理和叙事的展现上缺乏留白和情感展现的空间,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与修改。

陈乐美(盐城文旅)

舞剧作为舞台艺术新样式,近年来声势夺人,好戏连台。消失的电波全部国巡演倍受关注,又欣喜看到朱自清的横空而出,赢得大奖归来。全剧欣赏下来一气呵成大气酣畅,首先感受到该剧舞台变化灵动超出了通常意义上对舞台概念的想象。二是主场景意韵深刻反映场次意向目标,背影,荷塘月色,与闻一多先生的痛快交往,一家人在国难当头中的抱团相守,均得以以舞蹈语汇入木三分表达。三是舞蹈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增添了很多新的表现可能的尝试,对主人公思想外化,一人三身一幕印象特别。真心祝愿更多更新的舞台样式力作丰富江苏大舞台。

王斌(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大家所谈的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我想从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谈谈自己的想法。舞剧中的剧到底什么含义呢?相对来说,我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受“戏剧”概念、本体与形态的衍变,舞剧中的“剧”并非指称文学性或口语性叙事为主的戏剧,而应该指涉一种包括文学性、舞台性或者表演性等在内的戏剧。换言之,舞剧中的剧并非指称情节完整或者叙事严谨的戏剧,而应该包括叙事、非叙事、重抒情或者重感知的戏剧。基于这样的观念与认知,从视听表达与感知及情感共鸣层面来讲,舞剧《朱自清》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值得多次观看与细品的优秀作品。由于舞蹈是基于身体的艺术,而身体的表达、隐喻或者呈现则可能构成一种抒情、叙事或者描述的舞蹈语汇。相较于文字或者言语的精准度,舞蹈语汇及表达功能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与暧昧性则可能阻碍舞剧的“戏剧性”(这里包括文学戏剧性)发展。此外,如果对于文学戏剧性又有确切性的追求,那么,导演很可能会采用“旁白”这种方式进行叙事,从而弥补身体语汇文学性叙事的不足。当然,这种旁白表达有可能造成部分观演者的跳戏、疑惑甚至反感。但是,联想到该剧中道具、装置、文字等多媒介叙事,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该剧的“剧”到底是否指的仅是文学性戏剧,还是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戏剧。这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通讯员:王莉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潘肖敏(实习)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