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
他就是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副校长管建刚,曾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特殊支持领军人才,在执教同时著书30余本。自2020年起,管建刚开启了第三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该教学模式在全国十六个省市、上百所学校中得到广泛运用。近三年来,长安实验小学的毕业生的语文成绩在市质量检测中表现出色。
近日,扬子晚报联合中共苏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融媒体报道组走进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与管建刚进行面对面访谈,追忆小学语文教学探索历程,探索“读写”语文教学新模式。“有人跟我说,第三次教学改革是对自己的否定。”管建刚表示,第三次课堂改革,寻求的是可复制的“教学技术”,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上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减少冗余无效的作业成本,是得到学生、老师、家长三方满意的教学模式。“大量的普通一线老师往前走一小步,比我们名师个人走一大步的价值高得多得多,效益也要高得多得多。教育现代化的大道上,不能落下一个人!”
三十二年栉风沐雨,从语文“后进生”成为省特级教师
“我出身农村,没读过多少书,语文是我最糟糕的学科。”谈起成为语文教师的经历,管建刚表示,在踏入教师岗位时,自己生了一场大病,身体不适,难以承担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但他听说教授语文学科只要带一个班级,便想着省些精力,跟校长打了申请,只教授一个班级的语文学科。“我就这样开启了语文老师的教学之路。结果当语文老师还要兼任班主任,反倒是更累了!”管建刚笑着说。
自1991年成为教师以来,管建刚常常要学校、家庭“两头顾”,教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同时,给自己养病。等身体才恢复得差不多了,又要给家里的工厂帮忙,去进原料、跑市场。“三年又三年,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语文、怎么教语文。”管建刚回忆道。
1998年,家里的厂子关闭了,管建刚也便一心扑在了教书育人上。“当时的教师要想有成绩,主要有三条路可行,一是上课,二是组织学生比赛,三是写文章,但七年了,我还不会上课,学生也缺少参加比赛的资源,思来想去,就写文章这条路了。”管建刚回忆到,他开始自习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技能,查阅了其他名师的“语文教学经”,坚持每天晚上阅读两篇论文,并规划着如何做好班主任,“一边想办法、出点子,一边把做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我还咬牙购入了村上第一台家用电脑,方便自己著文投稿。”管建刚说。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管建刚对教育的著书论说逐步登上了地方期刊、市级期刊和省级期刊。
2002年,管建刚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索。他办起了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们把作文当做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载体,哪怕有些只是一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从2000年起,直到我2018年离开那个学校,我每星期都会制作作文周报,寒暑假也不停刊,一共出版了900多期。”不仅如此,管建刚还让学生投票选出优秀作文,并替学生向各报刊投稿,他笑着说自己用了个笨办法:“我在邮件标题上写‘管建刚代表班级学生向您第一次投稿’,一直这样写到第五十次,对方也就不好意思不给我发文章了。”
最终,管建刚创造了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在正式报刊发表作文、每一个学生拿到过稿费的记录。2008年,管建刚凭借作文教学改革获评了江苏省特级教师。
“唯有解决教育基本问题,才能夯实教育根基”
2013年起,管建刚开始探索“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教学改革,强调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培养“读懂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但在六年探索后,管建刚毅然决然选择了再次转变。“有老师跟着我做了三年,仍然很难学会这两套教学内容,而且基本没人能坚持办班级作文周报。”管建刚表示,正因为如此,他放弃了追求个人教学的极致艺术,转而寻求可复制的教学技术:“比如幽默的教学艺术,是不可复制的,而技术就是可以拿来直接用的,不用考虑环境和场合。”管建刚认为,太过强调教育艺术只能带来个体的精进,难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要多提技术,因为技术人人学得会,而艺术靠天分,把技术练好,整体教育水平就会上去。”管建刚说。
由此,管建刚的身影从讲台上转到了台下,从站在教室前,变成了坐在教室后,开始积极地听课,把目光转向课堂,转向孩子们身边的老师和家长,也借此发现了教育的基本问题。“我发现,部分老师对待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一样。”管建刚举例称,语文老师经常会布置通读课文的预习任务,并让家长检查签字:“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餐桌、会客桌、书桌是同一张桌子,孩子缺少认真预习的环境,家长也忙于其他事务疏于教育,就草草地签了字。”
“这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任务,但老师默认学生完成了,就按更快的节奏教学,导致学生像是在听天书。”管建刚说。
在听课过程中,管建刚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老师过多的提问并不能让所有学生都保持专注。“早些年吴江区教育局教科室就有过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课堂观察,每节语文课上老师平均提问80次。”管建刚表示,他在校内推门听课,老师的课平均提问量超过100次;近期,他在别的城市的小学做调研,课堂提问113次。
管建刚认为,课堂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但自主性较低的学生,就会抱有“侥幸心理”,因为老师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回答问题,如此一来,课堂提问非但没有促进学生思考,还抢占了属于学生的专注学习的时间。
管建刚“算了笔账”:学生的学习任务定下来后,所谓学习效率低,便是花的时间长。课堂上没有达成学习目标,就要回家自学、通过课后作业去弥补。在采访中,管建刚现场批评了现行社会对教育投入不计时间成本的现象:“课后作业、回家作业、双休日作业、节假日作业。几乎没有一个老板节假日会给员工布置工作,几乎没有一个老师节假日不给学生布置作业。”管建刚指出:刚需的作业应该在课上完成!
“家常课”改革“三管齐下”,把70%时间还给学生
自2020年起,基于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发现,管建刚开始探索以“把时间还给学生”为核心的第三次教学改革,寻求任何老师都能学会、运用的教学模式,做好“双减”之下教育的“加法”。
管建刚首先确立了“读+写+读+写”的语文教学模式,制定了贯通全年级的课堂“任务单”。“任务单”由3个特级教师、6个大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0多个骨干教师一起编写制作,并推广到了海南、浙江等16个省份和100所联盟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翻阅一本本的“任务单”发现,初看跟普通的习题册类似,但实际上是课堂改革的抓手。管建刚说,有的家长想给孩子买一本做,我坚决反对,因为这是跟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教辅。
“我们把所有的口头提问,都化作‘任务单’上的书面提问,一来直接地限制了老师的提问次数,二来让所有同学都自主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管建刚说。
管建刚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介绍,任务驱动只是改革的一环:“我们要求每节课使用五到八次的闹钟,将每一小段的时间都利用好。”他以自由读课文为例,规定自由读三分钟,每个学生就要读满三分钟:“以往部分学生读得快,就端正地坐着等待表扬,老师还要等待较慢的学生,这实际上浪费了时间。”
为了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任务单”还依据年级不同,在末尾设置了成语、声律启蒙、小古文、《论语》金句等“奖励题”,让学生们自主积累、扩充知识。
那部分学生跟不上、自主性低怎么办?岂不是扩大了学生间的差距吗?管建刚回应到:“改革的第三环,就是管理驱动。”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生自主读写后,老师的时间也充裕了,看到哪个学生抬了眼,就知道他走神了;走到学生边上听一听,就知道该学生读得快还是慢,相较于前段时间有没有进步。
“课堂最根本的资源是时间。我们把课上70%的时间还给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主读写!”管建刚说,一篇课文上两个课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当堂熟读课文、背出要背的内容、当堂抄写听写、完成课后习题、完成配套练习册,从而实现刚需作业不出课堂,实现“回家作业少一点”的朴素目标。
“任务管理、时间管理、课堂管理,孩子们在课上完成了读和写的作业。一个人的刷牙习惯是在刷牙的实践中养成的,学生的读写习惯也是在一节又一节读写课堂上养成的。课上学生‘读’充分了,‘写’充分了,课后时间、回家时间就能还给学生。减负的根本是减出学生自由、自主的课后时间、回家时间。”管建刚说。
教学管理配合教学改革,一步一印走好现代教育路
为了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管建刚选择“返璞归真”,在强调教育技术、传授“家常课”教学模式的同时,改革教师管理方式,让初入校园的教师能迅速掌握独当一面的能力。
“我要求新教师在两周内就能保质保量地上好课。”管建刚表示,他并不认同“给老师3到5年成长时间”的说法:“如果孩子遇到了处在所谓成长期的老师,不就被耽搁了嘛。”他表示,培育新教师,就应该程序化、标准化,在短时间内让老师得到迅速成长,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家常课”的各项教学任务。
“要先学技术!”管建刚介绍,家常课改革的特点是工具化、流程化、科学化,新教师跟着老教师听一周课;新教师在老教师面前上一周。一般第三周新教师们就能上出有效的语文课。
“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接受的是多讲多问的教学方式,他回到家又怎么能做到多读多写呢?”管建刚表示,长安实验小学还创造性地设立了走课制与视频教研,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推行“家常课”教学改革。
管建刚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介绍,学校有意将星期一、星期二的第一节课都设置成语文课,这段时间学校行政就去“走课”,一节课走下来就能了解到每个班是不是按照教学改革的方向行进的。
管建刚说,在传统的教研模式中,要听某位老师的课,那么这位老师就要调课,并要提前到会场等待,很费时间,他并不提倡。他更倾向于视频教研,让授课老师录制上课视频并上传到系统,抽空听完每位老师的课后,再进行教研交流活动,这样能省去不少时间和麻烦。以前一个星期只能有两三位老师授课教研,现在十二三个老师可以一同进行。管建刚表示,视频教研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还保证了效果的有效性。“以往指出授课老师错误时,他会惊讶,‘我是这样上的吗?’现在视频为证,能让老师认识到自己下意识的失误。”管建刚说。
管建刚认为,“减负”减的是学生低质量完成作业的状况,提升的是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度。他称,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备课方式,老师备课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把课文读到“8不”,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磕绊、不回读、不卡顿、不读破、不拖调;二是把任务单上的习题按学生答题的要求做一遍。“要将学生从题海里救出来,老师得先跳进题海!”
“唯有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踏好这只右腿,才能配合教学改革,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下普惠、‘共富’的教育之路。”管建刚说,“大量的普通一线老师往前走一小步,比我们这些所谓的名师个人走一大步的价值高得多得多,效益也要高得多得多。教育现代化的大道上,不能落下一个人!”
【统筹策划】 薛马义
【采访摄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实习生 翁嘉伟 王梓含 卢苗苗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