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使的到来,给这寂寞,许久不闻欢声笑语的两口之家带来了和煦的春风及温暖。李永生说,除了因防控疫情的需要暂停过一段时间,十多年来这些品学兼优的少先队员分成若干小队,坚持每周有孩子上门探望他久卧病床的妻子。尽管小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他发现其中有三四名孩子来过他家,人虽然长大了,却是“老脸色”,模样未变。
小城大爱有温暖
说起妻子的病情,李永生介绍,医生告诉他,他爱人患的是小脑严重萎缩引发的神经系统病症,发病后已生存32年。在患同样毛病的患者中,年纪轻、发病轻、经济条件好的大有人在。但无论采用如何先进的治疗手段,许多病人只能活几年。李永生认为,这是“小城大爱”结成的硕果之一。他将这一切归功于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并将他们的名姓一一道来,表示感恩。李永生说,看到他每天不辞辛劳背着妻子来回奔波,在医院门口踏三轮车的淮安小伙沈某,从不计较他给的车费多少,时常免费接送他的妻子。看到李永生夫妇每天打车去医院很不方便,真情车队的20多辆出租车司机十多年如一日自觉排班,每天安排一辆出租车免费登门专程接夫妻俩去医院。这些出租车司机的口号是“我奉献,我快乐!”李永生所在工厂领导为方便他白天有时间送妻子去医院看病,一直安排他上夜班,并在市区分配了一套一室半一厅的住房,减少他路途劳顿。而江滨医院针灸科主任刘炼医生、中医内科主任周亚平医生多年来都亲手为邹小平诊疗,尽可能为其诊疗提供方便……
最好的医疗方案
李永生出生于1954年,很快将进入古稀老人的行列。他原是上海人,1975年响应上级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由上海船厂调动到镇江船舶辅机厂做电工。他的妻子邹小平是长沙人,曾在谏壁一家食品厂当化验员,美丽又大方。两人于1982年结婚,次年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1991年,邹小平不幸患上小脑萎缩的疑难杂症,因为神经系统出现问题,一下子四肢不能动弹,身体整个变软突然瘫痪,语言功能也基本丧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从此只晓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几乎成了植物人。洗漱什么的都得丈夫帮忙。
多年来李永生硬是背着妻子跑遍了南京、上海等地的众多大医院。各家医院的医疗方案虽多,治疗的手段不尽相同,对大多数患者而言求治效果并不明显。李永生不甘心妻子的病情就这样继续恶化,仍寄希望于四处寻医问药,但病因不明无可救药。面对妻子那无助的和充满依赖的眼神,李永生就天天背着她去医院,请医生替妻子针灸、按摩、理疗、服中药调理血脉,改善脑血管供血,驱邪扶正,激励她战胜病魔的信心。李永生认为这种保守治疗是目前最稳妥的最安全可靠的医疗方案。从此,照顾妻子成了李永生生活的全部内容。他认为,针对妻子的这种疑难杂症,最好的处方是亲情。但人是有惰性的,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又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我们讲亲情也离不开对亲人的关照、督促和监督。
父母是最好的监督人
进入李永生的家人们可以看到,邹小平尽管卧床昏睡30年,却长得细皮嫩肉,面若桃花,身材苗条。奔七之人,看起来仿佛只有五十岁左右,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她身上穿的衣服虽落伍,却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李永生向来访者介绍情况时忽然看了一下手表,嘴里说“要把尿了,等会儿再谈。”说着就揭开被子将妻子抱起,准备像大人端小孩撒尿一样为妻子把尿。没想到邹小平的表情很不愿意,嘴里还唔啊唔的,犟着要往被窝里钻。李永生一想家里有男客,恍然大悟。关好了房门,妻子才肯在痰盂上撒尿。李永生很惊喜,觉得这证明妻子的病情有了好转,妻子的思维仍旧清楚。他盼望更大的奇迹出现。
李永生的妻子生病以后,父母主动对其加强了监管和教育。他父亲说“她到我们家来人是好好的,你要善始善终!”他老妈妈说“我说不出多少大道理。但是媳妇生病这件事不能怪她。你下了班每天要在家里陪他,让她安心。”老妈妈放弃上海舒适的生活,硬是在镇江生活了16年,看住儿子,并经常打电话查岗,生怕儿子做对不起媳妇的事。
李永生的一位好友说,看到李永生背妻看病32年,许多人认为他崇高的道德水准。再加上他英俊潇洒,说话风趣幽默,曾有人对他展开爱情攻势——希望能在他爱人百年之后与他续接良缘。但看到他对妻子的真情,最终放弃了。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