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分明
现场探访:桥下和路面“黑白分明”
9月5日下午6时20分,白天和夜晚转换时段,记者来到扬州市区润扬路上跨翠岗路交叉口。天色渐暗,路面上还比较亮堂,宽约50米的高架桥下,受桥面遮挡,光线要比外面暗得多。随着时间推移,路边一些建筑物的轮廓灯已经亮起,而路灯还没有点亮,路上光线越来越暗,桥下光线更暗。桥下、路面光线愈加“黑白分明”,驶入桥下的汽车自动或被手动打开了车灯。在黑暗的桥下开车,危险性很大。记者看到,偶尔会有行人或电动车在黑暗的桥下违规通行,一旦和大意的司机发生碰擦碰撞,后果会很严重。6时37分,马路和桥下安装在墩柱和顶部的路灯同时点亮,桥下、路面的照度相当,“险情”也就消失了。
记者在探访市区翠岗路、文汇西路、大学南路等多条道路后发现,因高架桥和路面亮度悬殊大而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大树遮挡路灯,形成“树下黑”;有的上方指示牌遮挡路灯,形成“牌下黑”。汽车行驶到下面时犹如穿越“黑洞”,“黑洞”中若有物品或行人,也很危险。“不仅晚上,白天也有问题,只不过没有晚上严重。我前天中午开车经过万福西路太平路天桥下时,就很担心,生怕桥下有东西。”市城市照明管理处的徐同志告诉记者,夏季中午时分,太平桥下形成很大阴影,外面光线很强,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开车经过必须慎之又慎。
记者了解到,因为类似原因发生车祸并不罕见。2021年8月3日,南京雨花台区凤台南路高架处,一辆轿车追尾前方一辆工程车,造成三人受伤。轿车驾驶员张某称他正常行驶,由于午后阳光比较刺眼,同时车速较快,突然进入高架桥阴影下光线瞬间变暗,产生短时间视觉盲区,没有发现前方已开启警示灯光的工程车以及身着反光服、手持锥桶的工人,造成事故。
照度采集器
小匣子大威力:和“桥下黑”说“bye bye”
据介绍,扬州市区已建成的润扬快速路、江平快速路、江广快速路等快速路,都建有高架桥,总长度在25公里左右。“桥下黑”问题引起了路灯部门的重视,几个月前就开始研究解决方案。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决定尝试在桥下加装照度采集器来解决问题,并在江平快速路的黄金坝路口率先安装了一只采集器。采集器上周五开始试用,取得了预期效果,有望在其他高架桥推广。
记者在江平快速路的黄金坝路口看到,在一根混凝土墩柱的侧面开关仓旁边,有一只巴掌大小的金属匣子,匣子面板上有一只“纽扣”。负责安装的扬州华光照明公司副总经理郭春晖介绍,“纽扣”就是照度采集器,它控制着黄金坝路至江都北路段江平快速路高架桥下66套路灯的开启时间。他们给采集器设置了一个亮灯值,当环境亮度达到这一数值时,受控的66套路灯就会自动开灯。上周五首次投用,66套路灯的开启时间为18:29,其余路灯是18:44开的,桥下路灯提前亮了一刻钟,“桥下黑”现象基本没有发生。
市城市照明管理处路灯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区路灯每天开关灯时间,是根据扬州所处经纬度整年的晨光始、昏影终时间规律设置的,再结合气象数据资料进行微调,由控制中心自动给路灯发送亮灯指令。大概来说,夏天亮灯时间会比冬天推迟两个小时左右。在高架桥下加装采集器,是让桥下路灯提前亮的好办法。
装上“小匣子”
交警提醒:进出高架注意光线变化
“隧道内的‘黑洞’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好解决,高架的‘桥下黑’问题也已被放上日程。”扬州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高速行驶的车辆通过隧道时,司机很难适应黑白对比形成的眩光,有可能引起视觉功能下降。对此,扬州在隧道出入口的结合部已科学设计灯光,使亮度逐渐变化,尽可能给驾驶员一段适应的过程,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
记者采访中交警部门也提醒广大驾驶员,黄昏时分路灯未亮时,若从外面开车进入高架桥下,必须减速慢行,注意观察桥下路况,避免“桥下黑”引发事故。夏季午间行驶时,阳光较其他时段更加刺眼,车辆进入高架下等视线瞬间变暗的区域,或者从光线不好的高架桥下驶入光线强烈的道路时,由于光线差别大,人眼难以适应,会产生瞬间致盲情况。在此情况下,驾驶员应该预判前方路况,在视觉差距较大的路段降低车速,与前车保持充足的安全车距,以应对短暂致盲情况。通讯员 姜家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王菲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