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与手艺人的相识
开启书写“古法制壶”
作为土生土长的宜兴文学作家,徐风对故乡特产紫砂壶的态度也是由先前的懵懂不知到后来的兴致淋漓。最初他和许多人一样,觉得它只是一个泡茶的“器”,后来随着和各位手艺人的结识,他渐渐发现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后面,蕴含着许多人生道理,“器”可以上升到“道”,紫砂壶其实是一个乾坤。为求能参悟其中学问,徐风花了十多年的时间醉心研究,从2005年开始,他尝试用文字来记录故乡的紫砂壶。
紫砂壶是最典型的中国表情、中国表达。宜兴的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至于做成“壶”的样子要稍微一些,最早可追溯到明武宗正德年间,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正是由于这段特殊的历史缘分,国内紫砂陶艺大师多出自江苏宜兴,比如说“壶艺泰斗”顾景舟,他是圈内公认的“一代宗师”,虽然早已离世20多年,但其留下的工艺手法和理念却仍延续在他的弟子手中。
葛陶中是顾景舟贴身指点的弟子。2017年他和徐风因一档关于《布衣壶宗》的访谈节目而相识。同行前去北京参加节目录制的动车上,不善言辞的手艺人突然一改往常,被心中莫名的兴奋感所带动,他向徐风聊起过往学艺的经历,比如顾景舟当年是如何教他用“古法”制壶,还有他自己对顾景舟杰出技艺和品行的崇拜,直到今天,他每天工作前都要给师父的塑像点一柱烟……之后每每见面,谈起这些话题,两人仍旧是滔滔不绝。这让徐风想到,是不是可以创作一篇“做壶”的文学作品,把葛陶中挂在嘴边的“古法制壶”写成文字,永远记录保存下来。
作家徐风
文学赋予紫砂动力
它又重新变鲜活
2022年4月,徐风创作的一部关于“古法制壶”的作品——《做壶》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徐风跟踪考察葛陶中的紫砂制作过程,以葛陶中的口吻,回忆了他和师父学手艺的年轻岁月。书中还配了大量的紫砂壶制作图片,都是徐风跟拍的。
写壶可不比做壶简单,一把紫砂壶做出来要细细打磨,一本书籍写出来也要精雕细琢。记录、拍摄、采访、调查、成文,徐风跟着葛陶中研究了将近5年的时间,才撰写出这一本十万字的书籍。只是描写生泥和熟泥和起来,他就结合两代匠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分别写出了各具特色的紫砂制作过程。另外,书中使用的拟人化内容大大增添了阅读的趣味,在形容生熟泥混合的时候,他写道:“毫无疑问,此时阳光是一位神力满满的塑造师。他在蒸发人间的水分,提炼那些在他看来有价值的干货。”
江苏凤凰文艺责任编辑张黎这样评价徐风对紫砂壶研究的痴迷感:“他不是最会写的,而是唯一会写紫砂的作家。”她有这样一种感觉,紫砂似乎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它变成了一块沉默的泥团,而我们无法触摸到它的灵魂,但徐风是那个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人,他用文学在那个泥团上吹了一口鲜活之气,忽然之间,紫砂又重新活了过来,并且活泼可亲。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是《做壶》的总策划和出版人,在他看来,这本书首次将紫砂这一民间工艺与文学化的当代表达有机结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转化,“书中制壶过程的全记录和细腻阐释前所未有,具有大师级的范式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传承价值。”
做壶一如做人
一个字“真”
“你可以改变型,可以变气质,可以塑灵气。前提是,你得尊重自然法则,把最大的“真”还给真。”《做壶》书籍封面上,这段长长的介绍词格外引人注意。这也暗示了,它并不只是一本围绕紫砂壶制作的专业书籍,更是一种文化的输出,精神的传承,透过做壶,学会做人。阅读时,你甚至可以在书中找到许多看似很像“生活金句”的内容。
“要顺应自然,‘征服’是一个生硬的词,做壶的词典里,应该屏蔽它。制壶本身,也是一个顺应自然的过程,把紫砂泥的本质和有点最大限度地发货出来,这就是对它最好的成全”、“一张泥凳,就是壶手的精神状态。干净,利落,井井有条。若壶手的精神软塌萎靡,泥凳上必定是垃圾成堆的。看一个艺人壶做得好坏,瞄一眼他的泥凳就知道了”……葛陶中跟着顾景舟学手艺,学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做壶的规矩和自身的气质。做壶和做文一如做人,徐风写紫砂壶其实也是在回应道与器之间的关系。老子《道德经》中“当其无,有器之用”,说的是道和器、有和无的关系。《做壶》体现了道,更体现了无,这是中国精神的根底所在。
“十几年的专注深耕令人敬佩”,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汪兴国认为,徐风从一把把紫砂壶切入中国人的生活肌理,以文学之笔回溯中国人的精神本源,用文字做一把壶,把最大的“真”还给真“由此完成了他独具个人色彩的中国式表达与书写,这也使得他成为文学苏军中别样的一道风景线。”
对待这本耗费精力的书籍,徐风有他自己想表达情感,这也是他写作此书的一个愿望,“用十万字做一把纸上的壶,让不懂壶的人能看懂做壶的奥秘,并且生出许多意趣和怀想;让懂壶的人读后也觉得受用,从中获得他们之前没有的视野和认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校对 苏云
编辑 : 沈昭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