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许渊冲先生迎来了自己的100岁生日。也许有人不了解他,也许有人因热门综艺《朗读者》知道了他。他是谁?生于军阀混战的乱世,炮火中求学于西南联大,27岁留法,30岁归国;钱钟书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同窗挚友、俞敏洪的授业恩师;首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的亚洲翻译家……这一堆“标签”都不如他在名片上印的简单直接:“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 许渊冲
有人婉言相劝:这会不会显得“不谦虚”?他理直气壮地回应:“这是实事求是!我的名字比名片还响!”是的,因为他,中国读者认识了于连、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他,西方世界知晓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汤显祖……
许渊冲先生耕耘译坛几十年,他精通英文、法文,译有中、英、法文著译一百余部,包括《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2010年许渊冲荣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国际译联颁发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百岁生日之际,推出法兰西三大文学经典
今年,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联合草鹭文化在许渊冲先生百岁生日之际,特别推出法兰西三大文学经典(《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朵夫》)许渊冲百岁诞辰珍藏纪念版,向这一伟大文学翻译家,也向这套影响了数代人的世界名著致敬。
三部经典原作由许渊冲从法语直译,译文熨帖、原汁原味。而且,这次全新再版,特别收录三位20世纪著名版画家、插画家的50余幅木刻版画插图,呈现出多变的风格和上佳的质感,与译文相辅相成,在思想的激荡之余,带来丰富的视觉盛宴。
许渊冲先生在译序中引用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许渊冲翻译的法兰西三大文学经典多年来不断再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使人忘记是在读译著,而与书中的人物仿佛同呼吸共命运,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化境” 。
晚年被医生诊断为直肠癌,但仍旧“没日没夜”坚持工作
据北京大学介绍,许渊冲从198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到1991年70岁时才退休。退休后,少了教书工作琐碎叨扰,他更专注自己的翻译工作了。许渊冲每天会对着台式电脑将自己每日的翻译成果一字一字地敲进电脑文档,从晚上十点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他的译作从先前的20余本, 在近30年中,增长到150余本。
许渊冲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我而言没有日夜。每天和每天的区别只有一个,有没有翻译。”他将英国诗人托马斯·摩尔的诗句挂在嘴边,“The best of all ways to lengthen our days is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the night——延长生命最好的办法,是从夜里偷几个钟点。”
2007年,他被医生诊断为直肠癌,被告知只有7年可活,2014年他却站在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领奖台上,成为摘得“北极光”杰出文学奖的首位亚洲翻译家。“北极光”奖评价他是“中英法文化沟通的桥梁”。
据北京大学介绍,百岁的许渊冲,此前仍在坚持他的翻译工作,他每天仍然会在那栋70平方米水泥地板的老房子里翻译到深夜。百岁之际,他又出版了《西南联大求学日记》《古诗里的核心词》“画说经典”以及“许渊冲英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系列”等,不断与时间赛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
编辑 : 黄彦文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