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百年之际,这位注重真实感与戏剧感之间张力的导演,献上了自己的生日礼物——电影《1921》。而在即将到来的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黄建新还将出任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对参赛影片进行评审。
据黄建新导演介绍,与10年前自己的“编年史”叙事电影《建党伟业》相比,《1921》更加聚焦1921年这一年前后的史实,以上海为故事中心,辐射到全国各地甚至国际社会,力图以“横截面”的电影视角,高度浓缩地展现建党历程。
对于这种在大历史观之下的微观与中观视角探索,真实性是它的注解。比如,1921年,中共一大的参会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龄最小的代表只有19岁。黄建新表示,剧组选择年龄相仿的演员来饰演这些历史人物,力图最大程度地贴近历史,符合真实。为了让这些演员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导演、编剧阅读了大量史料,并把人物传记、历史文档等各种资料寄给演员,让他们做好准备。“哪怕是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天的客串表演,我们都会一起认真讨论,研究琢磨如何传神准确地塑造好人物”。 “我们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更多年轻人提供一个回望百年征程、读懂百年初心的机会。一百年前,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满怀理想和壮志,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矢志改变中国的面貌,这是容易引发今天年轻人的共情与共鸣的”,黄建新如是说。
唯有真实,才能有更强的代入感,在银幕的背后,是无数人“求真务实”的艰苦努力。在电影开拍之前,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召集党史专家、上海城市文化史专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资深研究员等专业人士,与电影主创团队一同召开多次剧本论证专题会议,结合最新党史研究成果,披阅四载,增删多次,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复打磨人物性格,挖掘历史细节。而影片主创团队的搜集史料、勘景足迹更是遍布上海、全国乃至海外。为了重现20世纪20年代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城市文化风貌,剧组在街景中安装了上万个灯泡,甚至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党“一大”会址、党的“二大”会址以及博文女校等建筑群,打造“艺术的真实”,就是为了以考古之匠心,成影坛之力作。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其实与当下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结。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创作,让观众跟着电影一起回望初心,继续前进,最终为我们的民族复兴添砖加瓦。”黄建新表示。
通讯员 菲菲
校对 徐珩
编辑 : 徐晓风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