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城记 | 从来佳茗似佳人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龙井好比一位清丽脱俗的绝代佳人,也曾有过“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佳话——在明以前,人们喝的都是团茶饼茶,步骤繁琐,要先碾碎茶叶,故宋人才有点茶观形的习俗。直到茶工艺经过大变革,即制作散茶直接加入壶或盏中冲泡饮用,方便、可口,龙井茶的醇香才首次飘进了皇宫——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福建建安团茶,一改宋元进贡上龙团茶的旧制,从此用蒸青法制的团饼茶衰落,散茶开始兴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造龙团”。这一时期,也是龙井茶继往开来集大成的重要阶段。

在明代,杭州是提倡撮泡品饮最早的城市之一,当时的《茶考》说:“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因为团茶的制作费工耗时,并且经水浸、榨汁有损茶叶香味,故朱元璋诏令“罢造龙团”,龙井茶成为贡品,大行其道。值得注意的是,散茶的出现为讲求品茶情趣创造了条件,因为用散茶沏泡更便于直接察色、闻香、尝味和观形,并能保留茶叶的清香风味。

那么,“龙井”何意呢?众所周知,它是一个地名——在西湖边沿茅家埠而上,有一条山道,名为“风篁岭”,沿着山道一直往上,就是龙井,那是龙井茶叶的产地。据说北宋元丰年间,杭州上天竺寺有位高僧名叫辩才,他喜欢龙井,隐居于此。法师德高望重,钦慕他的人纷纷前往龙井探访。因为到龙井的山路不好走,辩才募缘整治山林,开辟通道,广植翠竹,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现在的美丽山道和风景。山道开通后,龙井寺的香火日盛,来客也越来越多。每当有客到访,辩才法师就奉上山中自植自焙的香茗。客多,茶的需求量就大,于是龙井寺周围山林便成了茶园遍布之地。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职那一年,他忙中偷闲来到龙井,与辩才二人一边品茗一边聊茶道,相见恨晚。辩才诗兴大发,作《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帅苏翰林》一诗。夕阳夕下,东坡饱饮茶香而归,辩才一路相送,二人边走边谈,身畔茶园飘香,不知不觉,辩才忘记了自己订下的“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的清规,一直把苏父母官送到了虎溪桥。这件事,被历代的文人墨客浓墨重彩地传为佳话,而龙井,也越来越为人所熟知。今天,龙井已成为杭州的一张经典文化名片,成就了杭州作为茶都的美名。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得悠闲自适,喝茶,尤其是喝新茶便是莫大的享受了。每每在外地看到有人把上好的龙井撮在杯中,注水而入,我便会心疼。因为,明前龙井最是娇嫩,像少女含苞,哪经得起滚水的夹头倾注?那茶味,往往就过熟了,简直是暴殄天物!于是总急煎煎地告诉人家:先倒水,然后把茶叶轻轻撒上,这才是龙井茶道之正办。我曾于初春购得新茶若干,用小袋分装,寄给各地的新朋旧雨,并附一言:“江南无所有,聊赠一瓯春。”因为,好茶,应分享。明前茶,年年尝,年年不多尝——不仅因了它不菲的身价。

图 | 视觉中国

当然,过了清明、谷雨,漫山茶树由嫩绿转为墨绿,茶价大跌,便是寻常人家肆意品味新茶的时节了。这时,如能去茶园一边听着采茶舞曲,一边亲自动手采摘鲜叶,然后回家DIY,炒出一、二两茶叶来,想来应是再愉快不过的事了——有一年,一位老家梅家坞的学生邀我去她家圆采茶炒茶梦,于是欣欣然前往。那女生郑重其事地打了伏笔:“老师,采茶辛苦,炒茶更苦,您浅尝辄止吧。”——她此言端的非虚!我这个百分百外行采了一上午的茶,就腰酸背痛的,累得早哼不动采茶舞曲了,篓子里却才浅浅的半篓新芽。而炒茶有好几个步骤,其中之一讲究在大铁锅里不停地徒手翻炒,累倒在其次,那个烫,便给足了我下马威,很快便败下阵来——自此深谙喝茶不忘种茶制茶人的道理。当然,此行还有另一大收获,便是后来在我的武侠小说里,虚构了一个铁掌铜指的江湖厉害门派,名唤梅家坞“炒茶派”。

关于作者

郭梅 从教多年,课余敲键盘亦多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杭州师大教授,学者、作家。有长篇小说《江湖》、散文集《我心如舟》、专著《浙江女曲家研究》和《杭州戏曲史》等著作50余种。

(原创专栏,请勿转载。)

编辑 : 王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