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苏州姑苏区彩香一村的居民沈兰生在唐寅园内发现两块残石,残石上分别刻有“明唐”、“解”的字样,与现有唐寅墓碑上的字迹一致。沈兰生认为,这两块残石很有可能来自于唐寅墓的原碑。然而,文物保护专家则表示,“由于无法了解碑的全文,因此不能判断它是否有价值,更不能说它是真迹,因此无法断定为原碑。”
市民意外发现疑似唐寅墓原碑的两块残石
市民沈兰生对扬子晚报记者说:“前些天,我前去唐寅园,在距离唐寅墓二十米的一个乱石堆里,发现了两块残石,上面分别刻有‘明唐’、‘解’的字样,这和现在唐寅墓墓碑上面的‘明唐解’字迹是一致的。这两块残石如今被随意摆放在乱石堆当中,我认为是很可惜的。”
为此,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姑苏区解放西路的唐寅园。进入唐寅园,正门处便是一座牌坊,正面刻有“唐伯虎墓”字样,背面则为“名传万世”字样。穿过厅堂,便来到了唐寅墓,唐寅墓位于唐寅园最北侧。记者看到,唐寅墓周围种满了柏树,在墓冢前有一座碑亭,亭内立有“明唐解元之墓”字样的石碑。记者在唐寅墓附近的一处公厕旁发现了市民沈兰生所说的两块残石。两块碎石堆靠在唐寅园的围墙下,旁边还放着几根木棍和一些落叶、塑料袋。
沈兰生告诉记者,这两块残石的材质是青石。“只有明清时期才用青石,而清代到民国后期用的都是花岗岩。从两块残石的石料和上面的文字,我推断这是明代嘉靖二年唐寅墓葬时,苏州太守胡缵宗所作的原墓碑。”沈兰生说。
工作人员称只是暂时存放在角落,不敢随意搬动
“唐寅园旧时属于横塘王家村,因此我翻查了《横塘镇志》。上面明确记载唐伯虎的墓是在明代嘉靖二十二年,从桃花坞移葬到了横塘王家村,也就是现在的唐寅园。”因此,沈兰生推断,这两块残石应该是嘉靖二十二年和唐寅墓一起迁移过来的那块原碑上的。
唐寅园工作人员介绍,唐寅墓于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苏州市文管会重新修葺。后来,原先的石亭、石碑都被损毁,只剩一垄荒冢。而现在的唐寅园是1985年重新修葺的。
“1985年,苏州市文管会再次整修墓区,按原貌重立墓碑、碑亭、石坊。给墓园砌筑护壁,在墓区四周加固一道梅花形的石围墙,墓碑以唐仲冕手书之拓片重刻。”该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两块断碑是古迹,属于文物的,不敢随意乱动,只是暂时存放在角落。前段时间,我们领导准备请专业人员前来修葺,将断掉的两块石碑进行复原,后来却没有人来,至于具体原因并不清楚。”
专家称字迹残缺不全无法断定为原碑
扬子晚报记者联系了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程部赵女士。“并不能以此断定为原墓碑。”赵女士介绍说,“确认是否为真迹需要碑上有作者和年份,只有通过这两个途径才可以判断是不是真迹。而这两块断碑上的字已经残缺不全了,更无法了解碑的全文,因此不能判断它是否有价值,更不能说它是真迹。”
“这两块残石上仅有‘明唐、解’三个字,只能说明这块碑可能是和唐伯虎有关的一个信息,但不能因此推断它一定是唐伯虎墓的原碑。如果这两块残石上有‘明唐解元之墓’的字样,则可以判断是否为原碑。”赵女士认为,目前只有唐寅墓前现有的那块墓碑,是被文物界认可的。
另外,针对沈兰生的推断,赵女士说:“目前仍存在很多疑点。第一,青石即为白石头,明代之前的墓碑多数用青石,但清代也有使用。不能光凭是青石,就定义为明代的原碑。第二,光靠断碑上的字迹,无法确定就是苏州太守胡缵宗所写。第三,现存的‘唐解元之墓’这块碑原来就在唐寅园,从来没有搬移过。唐伯虎去世时就葬在唐寅园,桃花坞只有他的祠堂,没有墓。”
赵女士告诉记者,文物认定是非常严谨科学的,存世的残碑很多,尤其是苏州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不能光靠碑上的几个字,就认为是当年的原碑。“这两块残碑上虽有一定的历史信息,但证明不了它就是唐伯虎墓的原碑。可以把这两块残碑移到室内妥善保管,供以后的学者进行研究考证。”实习生 梅方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王菲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