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2为孙莺女士在直播活动现场历史文献证实:上海第一家咖啡馆是杏花楼前身
对咖啡文化颇有研究的孙莺新近出版了《近代上海咖啡地图》与《咖啡文录》,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咖啡在上海的很多早期印记。
比如,关于咖啡何时正式以商业的形式进入上海,她就曾查阅到英国伦敦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其中《OR7400各号验货》一册就逐日记录了道光24年一些商号的货物进口清单。在当年5月18日的货物进口记录中,就有“枷榧豆5包,每包70斤;皮条3扎,每扎94斤”的字样。
这一记录不仅提供了咖啡(coffee)的一个曾用译名是“枷榧”,还明确了1844年上海已经有咖啡豆进口这一重要事实。
而人们不禁好奇,咖啡豆这么早进入了上海,那么上海第一家咖啡店是什么时候开的呢?
对于这一疑问,孙莺表示,在目前可考证的文献里,上海第一家独立咖啡馆是在1851年开设在虹口老大桥直街第三号门的“生昌咖啡馆”,老板是一个名叫“胜仔”的广东人。
当初他挑着扁担,扛着铁锅来到上海,盘下一间店面,专营广东粥和甜品。
1863年,随着经营规模逐渐增大,更名为“生昌番菜馆”,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西餐厅。
1883年,“生昌号”迁至英租界福州路,改名“杏花楼”,经营西餐、广州风味小吃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商业逐渐兴起,广东来沪者日益增多,杏花楼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于是广东人洪吉如、陈胜芳等人把店面盘下来,一度改名为“探花楼”,继续经营广东茶点,当时的“探花楼”礼饼已经远近闻名了。
不过,当这家店已经经营得颇具声望之后,又复名“杏花楼”,这个老字号招牌便一直叫到了现在。
供图/孙莺
“生昌咖啡馆”的发现非常有意义,这是上海第一家独立经营的咖啡馆,而且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开的咖啡馆。非常难得的是,这个“杏花楼”的老字号至今还在,它见证了上海的整个近代史。
孙莺特地强调了独立咖啡店对于咖啡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独立咖啡馆出现之前,很多咖啡消费场所都是内设在旅馆、饭店内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建成的礼查饭店(现在的浦江饭店)内的咖啡室。但只有专门经营的、有独立门面的咖啡店出现,才说明了咖啡在上海开始真正意义上地发展起来了。
上海那些充满咖啡历史的街道
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以南京路为核心,从外滩一直延伸至静安寺的带状区域和以淮海中路为核心,并向南扩展至复兴中路的连片聚集区域是目前上海咖啡馆最多的地区。
其中,沿线咖啡馆最多的是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分别有49家和41家。而论密度,枫泾路、大学路和安义路每100米分别有5.02家、3.84家和2.8家咖啡馆,是典型的咖啡特色街区。
孙莺告诉记者,最早的咖啡街大概要数霞飞路(今为淮海路)、北四川路(今为四川北路)和霍山路了。
上海街头的咖啡馆数量激增,都与当时的战争有关。比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大量俄国贵族流寓上海的法租界,他们在居住的霞飞路一带,为了生存便开设了大量的咖啡馆、俄罗斯餐馆。
如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DDS、文艺复兴咖啡馆都很著名。
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网络
北四川路则汇聚了大量日本人开设的咖啡馆、居酒屋等,鲁迅当年在上海的时候就特别爱去那里的一家“公啡咖啡馆”。
仅1930年上半年,他在日记里写到过一起喝咖啡的便有冯雪峰、柔石、韩侍桁等,而与左翼作家商讨筹备成立左翼作家联盟,更是多次在咖啡馆里进行的。
只不过,人们因为这家咖啡馆位于日本咖啡馆居多的街道,而且距离鲁迅的日本朋友开的“内山书店”很近,就误以为这家鲁迅时常光顾的咖啡馆也是日本人开的。
孙莺告诉记者,这是很多人的误解,“公啡咖啡馆”最初的老板其实是犹太人,是逃到上海来避难的。
当时逃到上海的犹太难民还是大多集中在虹口区霍山路一带,他们在那里开设了许多欧式店铺、咖啡馆。这里也因此被人们赞誉为“东方小维也纳”,其中“白马咖啡馆”就坐落在附近。
独特的时代背景下,以上海为中心的国人开始对咖啡这个舶来品有了认知,并逐渐接受和喜爱。文人雅士不断光顾这里,又将书籍、饮食逐渐与咖啡文化结合,逐渐成为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咖香氤氲,借着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我们也不妨走出家门,端一杯咖啡,品味这座城市百年来积淀出的独特味道。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琛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