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如何从6.8米长高至42.3米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1985年重建的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碑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丘陵中岗,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广场、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墓群、纪念亭等。

雨花台南部地区航拍 (1986年)

你知道雨花台烈士陵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建设的呢?它的规划、用地和建筑设计方案,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情感呢?作为该烈士陵园重要组成的纪念碑、纪念堂、红领巾广场等建筑的建设,又有着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通讯员 杨丁丁 王璐 陈路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新中国成立就开始兴建

雨花台古称玛瑙岗、聚宝山,是南京城南一座美丽的山岗。然而,在1927年以后的一段岁月里,这里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刑场,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5年、1960年雨花台建设工程项目布置总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革命英烈,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始兴建。据市城建档案馆馆藏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总体建设计划任务书》(1983年7月):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在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1949年12月,成立“雨花台人民革命烈士陵园筹建委员会”,划定了陵园的范围、征收了土地并进行了绿化造林。1950年夏,在主峰竖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仅6.8米,东、西、北三个烈士殉难处建立了“革命烈士殉难处”标志,筹委会副主任、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教授主持着手制定陵园总体建设规划方案。

按照总体建设的设想,整个雨花台烈士陵园划分为纪念区和游览区两部分。纪念区位于陵园中心部位,包括纪念碑、纪念馆、烈士殉难处以及东、西峰景点和碑林等建设项目;游览区位于中心区东、西两侧,包括二泉景区及红领巾广场。

1952年,杨廷宝主持了烈士陵园中轴线的规划设计。1979年,开工建设北殉难处烈士就义群雕,在规划的纪念中轴线上,烈士纪念馆和忠魂亭相继建成,供人们凭吊。纪念馆方案由杨廷宝亲自设计,并由南京工学院、市勘测设计院和市园林研究所的建筑专家协助共同完成。纪念馆为重檐屋顶的两层楼的民族形式建筑,造型庄严、肃穆又不失丰富、美观。

纪念碑从6.8米长高至42.3米

1981年,烈士纪念碑向全国征集了578个方案,经建筑专家评选出50个优秀方案。1983年6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题字,表明了党中央对陵园建设的关切和期望。

1983年,齐康院士主持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群设计。到上世纪末,全国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群正式落成。在烈士陵园纪念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建有忠魂亭、纪念浮雕、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九烈士雕像等。

重建的纪念碑高42.3米,寓指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碑额似红旗如火炬,碑身镌刻邓小平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大字,背面有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写,武中奇书写的碑文。碑座前青铜圆雕,高5.5米、重约5吨多,象征着共产党人、爱国志士“宁死不屈”的主题。

先绿化后建设打造城市绿肺

在建设初期,雨花台烈士陵园就遵循“先绿化后建设”的方针。在初期建设的三十多年内,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园林绿化已初具规模,在陵园范围内1700多亩及周围2万亩丘陵地带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造林,树木生长旺盛,一改过去雨花台荒山秃岭的面貌。

1983年,结合陵园总体建设,雨花台烈士陵园计划通过4年的绿化调整使园林的总体规划收到更好的环境效益,并扩大周围厂矿企业、社队的四旁闲地的造林面积,进一步衬托和渲染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和城市绿化的水平。

截至目前,雨花台风景名胜区规划经历了1996年总体规划、2002年总体规划和2007年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历版总规一脉相承,风景区规划范围均为129.49公顷,布局了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游乐活动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中心纪念轴逐步完善。

为实现烈士陵园的总体规划,1986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获得位于李杰墓附近、新老宁溧公路之间的一宗划拨用地。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雨花台烈士陵园先后申领了多份建设用地许可书,对北大门、南大门、花鸟园等设施进行了建设或环境提升,不断提升在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中的影响力。

@全省“70后”:红领巾广场,当年你捐款了吗?

在馆藏档案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份档案。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红领巾广场的投资计划中,6.5万建设资金由全省少先队员捐献而来。

红领巾广场位于雨花台西部,面积3.6公顷,是1980年全省700万少先队员每人捐献一分钱,并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教授设计,于1981年底建成的少年活动场所。广场由少先台和花廊组成,少先台平台面积90平方米,成百的少年儿童可以在此举行入队宣誓。

如今,700万名昔日的少先队员都已年过不惑。全省的“70后”们,你们还记得当年捐赠过的这一分钱吗?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