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曝光!油菜花田里,阿姨们竟然这样……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春天来了 各种花儿争奇斗艳

又到了油菜花开的时节

万亩油菜花田在阳光下煜煜生辉……

仿佛金色的海洋

来源 视觉中国

然而,记者却在近日朋友圈热传的视频中看到,有不少人竟“组团”在油菜花田里“摘花”?

奇怪的是,不仅没人阻止,还很多人在点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

“这片油菜田都被承包了......"

采摘油菜薹是为了加工成美味小食

“我们可不是在搞破坏,而是在储备原材料,后期制作绿色无公害食品。味道不错。”一位采摘当事人告诉美丽江苏。

“好产品,必须要有好原料。”上海金桑园农业集团总裁孔凡强告诉记者,“这片油菜田都被我们承包了!采摘油菜薹是为了做成好吃的油菜薹腌菜。”他介绍,2020年,安徽天长市政府与上海金桑园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在天长市共同投资建设20万亩菜稻种植加工基地,建成全球首家规模最大的可食用性油菜薹种、加、销为一体的百亿产值的现代农业项目,实现项目农户亩均增收1000元。“这里油菜开花后,就是用来采摘的。”他说,阿姨们的辛勤劳作,就是在为“天天吃油菜薹”这一“国民小菜”准备原材料。

“油菜每年的种植时间是9月下旬,天气转凉,不需要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所以长出的菜薹无任何农药残留,为纯天然绿色食材。”孔凡强介绍,既确保绿色无公害,又要保证口感好。每年3月中旬采收油菜薹,开工时间为9:30至中午12:30的“黄金采摘3小时”。9:30后,阳光已晒干菜薹上的露水,否则腌制过程中会霉变、腐烂;而中午12:30以后由于较强阳光照射,导致菜薹蔫萎,腌制后咀嚼不动。

记者了解到,制作油菜薹,采摘时选择一半开花、一半未开花的菜薹,开花的油菜薹含有很多花粉,腌制后的油菜薹可呈金黄色,口感也更加鲜美,未开花的花蕾内含有更多的花青素,而花青素便是植物类固醇,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低温、恒温发酵,低盐美味无硝酸盐......

历经18道工序,油菜薹变成“国民小菜”

“天天吃油菜薹对品质的要求极高。在工艺上,采用低温、恒温发酵技术,采摘好的油菜薹在1个小时内必须下地下窑池(窑池深达4米,池内铺上3层食品级薄膜)。”孔凡强介绍,这款“国民小菜”采用的是低盐腌制,每100斤油菜薹只用8斤盐(正常是每100斤油菜薹20斤盐)。

“此外,在距离地面1米深处,以食品级薄膜3层覆盖,再覆盖100公分的泥土,封好窑头,发酵100天左右。”为什么要这么久呢?孔凡强介绍,主要是为了保证在在腌制过程中,去除亚硝酸盐。“一般在45天时亚硝酸盐会消失,而加长发酵期至100天,是为了彻底去除腌制油菜薹中的亚硝酸盐。”

100天后,发酵好,开窑了!金灿灿、香喷喷的油菜薹准备送上生产线!

接下来,再用清水冲洗多余的盐分,甩干处理好后的油菜薹的盐含量与大家平时在家炒菜的盐分差不多。此后,再经过压、切、拌,瓶内清洗、瓶内烘干、灌、盖,高温120度杀菌,外瓶清洗、外瓶烘干、贴标、装箱共计18道工序后,天天吃油菜薹出炉了!

孔凡强介绍,天天吃油菜薹不用任何添香、添味、防腐等添加剂,通过最朴素的菜籽油防腐技术,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能够达到抗氧化、延缓衰老和清除自由基排毒功能。

那么,这款“国民小菜”是什么味道呢?吃货应怎样开启正确的食用模式呢?据悉,产品以独特的口感、幽香绵长的回味让所有品尝者赞不绝口。资深美食达人陈先生直呼好吃。“食材纯正,原汁原味,既能直接当调味菜食用,也能拌饭、拌面、甚至是炒菜、炒饭等,味道都非常鲜美。”陈先生表示,非常“下饭”。

所以,下一次,当别人再问你,春天是什么味道?

你可以告诉他——

是“油菜薹”的味道!

新闻链接——

“国民小菜”有多好吃?

这里面不仅有历史还有故事

“天天吃 ”油菜薹还有一个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据介绍,清朝年间,在安徽省天长县铜城镇有一位朱员外,家有良田千倾,但从不喝酒、吃肉、打牌、赌钱、也不纳妾,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吃乡下的腌咸菜,一天三顿,顿顿不能少;两个儿子已经结婚,唯一的女儿朱静也已远嫁马鞍山;日子过得平淡而又踏实。

突然有一天午睡起床后,朱员外觉得自己头重脚轻、视线模糊,便休息了一会。没想到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依然如此。夫人不放心员外的身体,便带他找到当地远近闻名的名医杨大汉。杨大汉诊断后告诉他,这是眩晕,是长期吃高盐太咸的小菜引起,无需治疗,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多喝水、少吃或者不吃小菜,很快会好转。朱员外请教杨大汉有无其他办法,杨大汉说没有。

回到家后,员外夫人便禁止员外再进食小菜,员外非常痛苦,想想自己贵为员外,有良田千倾,没有别的爱好,唯一的嗜好:吃点小咸菜,如今也被剥夺,感觉到沮丧至极,一度失去生的希望,便很快患上了抑郁症,茶饭不思、日渐消瘦。夫人见状,赶紧让下人到马鞍山去给远嫁的女儿朱静报信。朱静得信后连忙日夜兼程,200多里路,两天一夜便赶回娘家,顾不上满脚都是血泡,忙见父亲,看到父亲神情暗淡、郁郁寡欢、身材瘦弱,抓着父亲瘦骨嶙峋的双手,父亲低语,自己只是想吃点咸菜,朱静一阵心酸,忍不住泪流满面;当晚朱静长跪院中,回忆五岁时自己发高烧,父亲三天三夜守在床边,滴水未尽,十二岁父亲带自己赶集,父亲为自己牵驴走了60里地,到家了抱自己下驴时,被驴踢伤,佢床半月,往事沥沥在目,面对星空朱静发下重誓,必须腌出一款父亲可以吃的小菜。

第二天大早便去向名医杨大汉寻求帮助,杨大汉告诉朱静,朱员外只要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多喝水,不吃腌咸菜,短期内便会康复。听完名医杨大汉话,朱静说道:老父亲一生简朴、无欲无求,腌咸菜是他唯一的嗜好,如果这个时候再被剥夺,老父亲便生而无趣。恳请名医杨大汉帮忙出出主意。名医杨大汉被朱静的孝心感动,思虑半刻后告诉她:腌菜时少放盐便可,放盐量要低于平常的一半。

朱静喜出望外,急忙赶回家中把喜讯告诉母亲,母亲告诉朱静正常腌制咸菜时,如果盐放少了,100斤菜低于20斤盐,腌菜便会发生霉变、腐烂。

朱静听完脑子里一直在想着如何才能在腌制咸菜时少放盐?一边从井中打水一边想,由于思考过于集中,导致打上来的水桶,直接扣在朱静脚上,朱静觉得井水好凉好凉,突然惊醒,她想:如果我把腌制好的咸菜放在深深的地窖里,地窖既低温又恒温,这样腌出来的咸菜就不会霉变,更不可能生蛆!她把想法告诉母亲,母亲觉得可以一试,朱静来到菜园,发现准备用来腌制用菜太老了,老叶子既嚼不动又没有营养,便掐菜的菜心和菜花这一截菜薹,以每100斤菜薹八斤盐的比例进行腌制,装着腌好的咸菜坛子被埋到四米深的地窖里,经过一个半月时间的漫长等待,朱静从地窖里挖出腌菜坛子,取出腌菜,清洗后发现,金黄而有光亮,口感鲜美、不咸不淡、回味悠长,将腌菜切碎,考虑腌菜盐分低,取出后的腌菜不容易保存,朱静便将菜籽油烧开,倒入清洗切碎后的腌菜中,防止腌菜腐烂、变质,当朱员外吃上女儿采用低温恒温发酵,菜籽油防腐做的小菜,赞不绝口,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从此以后,朱员外再也没有犯过眩晕病,反而变的耳清目明。

朱静为治父亲眩晕病发明的腌油菜薹,在天长很快家喻户晓,众人纷纷模仿;不久,这种腌制的油菜薹,就成了天长当地有名的特产,并被取名为“报恩菜”,后来人们还发现腌制时间达到100天,味道会更好。

道光二年,天长青年戴兰芬进京赶考,高中状元,便将天长的两大特产,甘露饼和报恩菜带入宫中进献给皇上,由于甘露饼是采用上好的面粉,配以蛋清,冰糖用露水制作而成,甜脆爽口、入口即化,皇上品尝后连声称赞,当戴兰芬向皇上呈献油菜薹时,皇上看了看,是腌菜便笑着摇头拒绝了,戴兰芬无奈,便讲述了朱静为治父亲眩晕病发明油菜薹的故事,皇上听完很是感动,便尝了一口,清香爽口,微咸中带着鲜味,如同夏季里的一阵凉风,一小碟子油菜薹很快被道光皇帝吃掉一半,道光皇帝当场把御厨叫来,告诉御厨,这个油菜薹太好吃了,我要从今天起,天天吃油菜薹。

戴兰芬当即跪倒,磕头,连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感恩皇上为我们家乡油菜薹赐名“天天吃油菜薹”,谢主隆恩,从道光皇帝当即将甘露饼和天天吃油菜薹定为供品,从此报恩菜改名为天天吃油菜薹。

现在知道了吧,这300多个阿姨中,说不定有一个“朱静”在里面,也说不定她们都是“朱静”。更何况她们摘的油菜薹,不仅仅给“朱员外”吃,我们也可以吃到,所以,不要错怪他们哦!

实习生 张亚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冲


校对 王菲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