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源大师
扬州玉雕,四海闻名。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2006年,扬州玉雕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扬州玉雕兴起于何时,如何传承发扬?6日,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非遗韶光”实践团队,采访了扬州玉雕国家级非遗继承人江春源大师,江大师缓缓道来扬州玉雕的“前世今生”。
扬州玉雕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天下玉,扬州工”有两个直接成因
史料记载,扬州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古籍《书经·禹贡篇》中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唐代,扬州玉器工艺达到高峰,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开始向陈列品方面发展。到了清代中叶,扬州玉雕艺术水平空前提高,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近现代,扬州玉雕蓬勃发展,2006年5月20日,扬州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玉器厂成为传承基地。
江春源作品
江春源大师介绍,“天下玉,扬州工”是业界公认的对扬州玉雕的褒奖。这个褒奖的来源有两个直接形成原因。一方面,乾隆时期,故宫里陈列的玉器多是出于扬州。乾隆喜好玉器,曾特地在扬州设立专门的藏馆,便于将扬州好的玉器作品和有名的玉雕匠人送进请进宫里。清亡后,宫廷里的扬州玉雕匠人很多选择留在北京发展,现在北京的很多玉雕老师傅都知道,他们的前辈是扬州人。另一方面,扬州的很多玉雕匠人走南闯北,传承玉雕技艺,扬州玉雕的美名得以传扬到五湖四海。
因为缺少所以倍加珍惜,如今玉雕市场活力依然,但也需推陈出新
江春源说,扬州玉雕名头响亮,但扬州不产玉,所以扬州人格外惜玉。对于手头的玉材,有大的做大小的做小的本领,工匠师傅们继承玉雕传统,量料取材,因材施艺,这是传承的基础,也是玉雕的基础。简言之,就是将每份材料最大化利用,做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来。 团队成员了解到,江春源大师代表作之一的“螳螂白菜”,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创作原则精雕细琢出来的。继“螳螂白菜”后,江春源大师接连设计了十几棵形态各异的白菜,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菜王”。
碧玉白菜
对于扬州玉雕的发展和技艺的传承,江春源大师乐观地告诉团队成员:“扬州玉雕发展比较稳,不冒进,稳住了扬州玉器的优质基因。不管南方人也好,北方人也好,大家看玉都会来扬州玉器厂博物馆,在这里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这里的玉雕不是雷同的,即使题材有雷同,造型也不同。纵观整个非遗传承,扬州一直做得很好,特别是扬州玉器厂,一直在良性生产运转着。国内很多地方的玉器厂,已经是徒有虚名、名存实亡了。”
江春源表示,扬州玉雕人才辈出,不存在断档缺人的问题。虽说是“天下玉,扬州工”,但近年来外省市的玉雕技艺水平提高也很快、发展也很好。扬州玉雕想要继续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沉淀、创新,和同行取长补短,扬优势、补短板,唯此,方能在业内保持领先地位。
通讯员 李燕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