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学校
放“猪”归山,“特派调查员”戴上GPS回家
今年1月19日下午,沐浴着老山暖融融的阳光,“1128”窜出木箱,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密林。“1128”是一只成年雄性野猪,去年11月28日,救护中心接到警方电话称,在南京南站明发广场发现了一只野猪在路上奔跑。兽医赶到现场后,和民警一起“追击”,最后野猪被吹管麻醉,带回救护中心。救护人员为它命名“1128”,悉心照顾了一段时间后将它放归野外。“1128”还肩负着一项重任,它戴着GPS,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现代城市里野猪的活动范围、行为节律。
野猪戴着太阳能GPS
“1128”是个幸运儿。在救护中心, 像“1128”一样经过治疗康复的本土野生动物会被放归;而一些无法适应南京野生环境的动物则被安置在动物园,得到妥善照顾。“现在我们有4只野猪、一只鼬獾、三只貉无法放归,今后会住在动物园的本土动物保育区。”陈月龙告诉记者,鼬獾来自高尔夫球场,因为鼬獾喜欢刨土、挖坏了草皮,球场员工用兽夹抓住它们送到动物园。“送来时,有3只已被人夹断爪子,伤势太重奄奄一息。这只很幸运,只有轻微外伤,我们把它治好了。”
救助的黄鼬宝宝
野生动物救护并不只是一时的救治,动物往往需要漫长的康复时间才能最终痊愈。为了救助和饲养康复中的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使用过的食材不下百种,常备的就有几十种。比如,为救助一只成年的獐子,除了饲料基地每天供应的桑叶、豆苗、紫花苜蓿外,工作人员还要自己采摘葎草、水花生、构树叶、野蔷薇叶、各种禾本科杂草等植物提供给獐子。因为野生獐子并不接受蔬菜水果饲料等食物,所以只能从野外去获得更多它的自然食物。
放归獐子
近几年,救护中心还与高校合作,为放归的野生动物佩戴卫星定位设备,服务于野生动物的野外保护。“让更多野生动物因为保护工作而没有受伤的机会,这是我们心中大野生动物救助的梦想。”陈月龙说。
校对 苏云
编辑 : 陶善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