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与当代艺术融合,苏州一丝绸工作室打造的缂丝作品拍出322万高价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缂丝作为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宋代以来一直是古代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因存世精品极为稀少,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前不久,一幅缂丝作品《女孩和蒙德里安》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322万元的高价成交。这幅作品出自“当代大师”缂丝系列,“当代大师”缂丝系列作品由御凤丝绸工作室创始人林玲与刘野、丁乙等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合打造。

缂丝作品《女孩和蒙德里安》


1月25日下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上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旁的一排不起眼的红房子里,记者见到了御凤丝绸工作室创始人林玲女士,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将缂丝技艺与当代艺术融合的故事。

留学开阔了她的眼界,改变了人生轨迹

走进林玲的办公室,呈现眼前的是优雅古朴的木艺装饰,家具选用的是仿古实木家具,两侧的架子上整齐的摆放着各色织布,办公室旁就是女工们工作的地方,一件件精美的缂丝作品在此诞生。“2003年,我27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国留学。但当时我已经是一个8个月大孩子的母亲。”林玲告诉记者,出国留学前,自己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有老公、孩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生孩子的那段时间,林玲有些迷茫,她觉得那是自己的低谷期。

林玲的工作室


在国外留学的弟弟提供的一个联系方式,彻底改变了林玲的人生轨迹。林玲的弟弟向她提供了一份申请留学奖学金的联系方式,林玲的弟弟说:“姐姐,你生完孩子要不要考虑到欧洲来留学。”拿到联系方式,林玲立刻拨打电话,在近两个小时的通话中,她全程与对方用英文沟通。随后,林玲顺利地拿到了签证,并且获得了荷兰政府提供的奖学金。

林玲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至少我是受益者。我的同学们都有非常好的工作经历,和这样的同学一起上课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我的眼界也更加开阔。”据林玲介绍,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时,一些数据的获取需要去采访相关领导。作为一个学生,林玲对自己能否完成这件事而担忧,但老师的建议是:“你想,那就去做。”林玲说:“我很受益,包括后来决定去做缂丝,都是与我在荷兰的经历分不开的。”

缂丝工人工作的织机


2005年,林玲留学结束后回到国内,在政府部门工作两年后,选择辞去工作来到上海创业。她和一名比利时人合作开了一家公司。那名比利时人对林玲说:“我相信你的眼光,你可以选择你想做的项目,我们来投资。”据林玲介绍,她在荷兰学的是休闲旅游专业,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旅游业,二是体育,三是文化。考虑到旅游业受影响因素较多,体育方面个人不太喜欢,所以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选择了文化。她说,在中国,想做文化就要讲好中国故事。

在国外,提到中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瓷器和丝绸。林玲觉得丝绸比较符合自己女性的特质,苏州丝绸博物馆距离上海也很近。因为有国外留学的经历,林玲在调查时发现,许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收藏最多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就是缂丝。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如何将缂丝这项非遗技艺演变成当代人能接受的美好事物?林玲认为,只有将缂丝技艺和当代艺术结合,因为当代艺术代表着未来。


林玲(左)去国外参展时合影


和当代艺术家合作打造缂丝系列作品

2007年,林玲开始与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合作,将他们的当代作品用缂丝技艺转化呈现。“艺术家对色彩敏感,要求很高,每个艺术家不管性格如何,他对艺术的要求是从来不会降低的。越是有名的艺术家,就越爱惜自己的羽毛,他的要求就越严苛。”林玲介绍,这种“严苛”造就了工作室很好的技术功底。一般的缂丝作品需要耗费两三年的时间打造,有的作品比较大,没有三米长的织机只能自己做,有些丝线也是自己染。“没有现成的东西,一切都靠自己摸索。” 林玲说。

林玲用了10年的时间,和刘野、丁乙、张晓刚、周春芽等中国当代艺术家合作,打造出“当代大师”缂丝系列作品。2017年,林玲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了“经纬——缂丝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展览。这次展览的所有缂丝作品均采用悬挂的展览方式,可以360度欣赏缂丝作品。林玲告诉记者,这种展览方式是一种创新,之前的缂丝都是像书画一样装裱起来。而这次展览为了留下手工的痕迹,林玲将所有作品线头都保留下来。林玲说:“这种做法是褒贬不一的,我们认为当代艺术就是要打破常规,要大胆。”

缂丝作品《桃花浅深处》是本次展览中尺寸最大的缂丝作品,这件作品长2.8米,宽2米,传统的缂丝用色典雅,比较平和薄。而这件当代缂丝作品用了蓝色和红色,色彩跳跃感强。寻常作品使用2层纬线,为增加厚重感,这件作品创新性地使用了4层纬线,整幅作品用色超过1000种,由3名技师历时3年完成。

前不久,展览上的一幅缂丝作品《女孩和蒙德里安》,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322万的高价成交。据了解,《女孩和蒙德里安》创作于2010年,有别于绘画的另一种艺术语言,当笔触转变为纺织技术时,画作拥有了别样的层次感和空间关系,而色彩部分如画面颜色的渐变和晕染,以及质感和肌理的表现则得到了有效的加强。作品中小女孩的头发和脸上的红晕处理的非常微妙,似乎比原作更加细腻,富有独特的质感。

展览现场


“多做时代精品,少做时代垃圾”

出书、展览、与艺术院校合作、将缂丝与首饰相结合…林玲未来要做的事有很多。林玲说:“多做时代精品,少做时代垃圾,这是我们的目标,只做缂丝精品。”去年,林玲对过去十几年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写了一本新书《中国丝绸文人画——从宋代到当代的缂丝艺术》。林玲在这本书中补充了缂丝的名词及技法,以及第一次出现的手绘稿。“写书的过程中我都很愉悦,理清这些也是我能为这个行业做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中国的缂丝应该由中国人来书写。”

林玲告诉记者,工作室计划于2023年举办世界缂丝艺术大展,参与展览的单位有苏州丝绸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等。另外,工作室和国内一些艺术院校已达成了协议,艺术院校的研究生打算做缂丝作品的,可以来她们这里实习,这也是她们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林玲说:“我们在不断创新,尝试将缂丝与首饰相结合,现在已经有些作品产出,但是我们不想过早地曝光。未来工作室会朝着跨界性、原创性、国际性方向走,在维也纳设立一个缂丝的培训机构,目前正在规划中。”

实习生 王星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