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吃饭买面包如今不排队了,南京IFC如何复制“长沙文和友神话”?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去桂满陇吃饭要排队?不排了!去国金买面包呢?走去就进!”有网友反映,昔日人气鼎沸的南京IFC国金中心的网红面包店、巧克力店、餐饮店,如今不再吃香。为此,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实地进行了探访。

【记者探访】

客单价“腰斩”,餐厅面包房不再排队

南京IFC国金中心自去年初开始试营业,迄今已14个月。开业之初,这家曾被自媒体炒作成“南京最奢华的购物中心”,多个店铺都挤满了看稀奇和翘首排队的顾客。花团锦簇的花厨餐厅就是其中一家。然而前天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探访时发现,这家餐厅只有4桌食客,有客人咨询要订30人左右的下午茶,餐厅经理主动回复可开辟专场,可给予团购价折上折,客单价130元,相当于4.4折。

众所周知,综合体的LG层是顾客人气最为集中的所在。昔日南京国金中心LG层,无论是巧克力店、面包房,还是咖啡店、茶饮店、超市、餐饮店,排队消费的场景随处可见,但记者昨天中午探访发现,一家现烤泡芙、芝士的专门店,只剩销售员在擦拭柜台。“平时顾客很少,只是双休日节假日顾客才多些。”

采访中记者遇到顾客王女士,她说之前经常带着闺蜜来买B&C面包,排队等位时就去旁边的桂满陇吃一餐,但现在两边都不排队,搞得没兴致了。另一位爱吃桂满陇叫花鸡的时先生透露,之前带一位杭州朋友来吃饭,发觉旁边相邻面包店香味扑鼻,“叫花鸡上桌都有点串味了”。

昔日排长队的面包店门可罗雀。

【网友评价】

东西不便宜,逛吃逛吃仅限“到此一游”

顾客史先生在南京河西金融城上班,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穿过IFC店堂,史先生说,现在商场里LG层多家网红店铺人气普遍不行,东西价格不便宜,对于上班族而言,尝一次就不会再来。相比而言,长沙文和友的大香肠、臭豆腐、烧烤更加让人记得住、忘不了、还想吃。

记者浏览一些点评网站发现,有不少网友对此吐槽。网友 @_哐当哐当:“(IFC)品牌确实厉害,装修也很不错,感觉就是为富豪精准购物准备的,但普通人逛吃逛吃体验感就一般。”网友@浩之宇:从消费体验而言,现在如果商家还把做餐饮的思路停留在赚快钱、搞场景营销、割消费者一波韭菜就走的层次,不能踏踏实实做出餐饮特色,满足市民的消费体验,是很难行稳致远的。“爱我的人,才是我爱的人”,只有眼中真正有彼此,才能维护可贵的情绪价值。”

网友“月牙湖拌饭”去过两次长沙。他说,长沙文和友能火起来的原因,主要归功于还原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沙街景,营造出浓厚怀旧氛围,吸引许多人来打卡。但文和友走出长沙,在深圳和广州开店也出现了“今不如昔”的败象。究其原因,在文化融合方面,它不仅是一个餐饮场所,还融入老长沙的文化元素,如传统小吃、市井生活等,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而其它地方没有复制出精髓。相比于IFC的“到此一游”,宁愿多去两次长沙文和友。

网红巧克力店只有营业员在干活。

【采访手记】

不排队了,还会不会去尝尝?

曾几何时,南京IFC国金中心无论是桂满陇的江南风味,还是B$C的精致甜点,亦或是莱德拉巧克力的甜蜜诱惑,都曾俘获无数食客蜂拥排队。如今网友一句“不排了,走去就进”道出了窘境。

正如知名互联网专家、网经社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评论员郭涛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网红餐饮的兴起,很大程度依赖于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而过度依赖流量与场景营销,忽视餐饮本身品质、口味以及服务等内核的打磨;或只注重打造吸睛场景吸引初期客流,却不在产品创新、食材把控、服务提升上下功夫,这些都难让顾客味蕾常驻、有空常来。此外,门店规划不合理,面包房与餐饮店相邻串味、等位情况相互牵连,也降低了消费者体验满意度。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时间推移,回归理性的消费者发现许多网红餐饮的菜品质量并不如预期,不打折的价格并非上班族承受得起,排队的时间成本更让人望而却步。此外,网红餐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店铺被迫卷入价格战,核心竞争力欠缺,导致消费者新鲜感消退后,便不愿再买单。

那么,作为高端商业综合体的IFC,惟一有可能带人气的网红餐饮退热后,如何留住更多的消费者有空常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餐饮界的迪士尼”为目标的长沙文和友成功秘诀不仅依赖于独特的文化场景,更通过餐饮+文创、高性价比体验、全时段经营、媒体推广等方式增加人气。南京是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IFC可适当借鉴文和友的模式,打造最具南京特色的文化餐饮体验。例如,将秦淮文化、民国风情等元素融入商业空间,通过场景化、互动化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沉浸式体验。

文化餐饮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当滤镜退去,“IFC们”需要静下心来,在品牌选择、场景设计、文化表达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从“网红”变成“长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薄云峰 陈哲

校对 朱亚萍

编辑 : 胡妍璐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