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高淳这十年 幸福来敲门】悠悠羽毛扇,浓浓家乡情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走在高淳老街,10个游客中8个人手中都会拿着一把羽毛扇。独具高淳特色的羽毛扇在2009年就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羽毛扇不仅没有没落,反而线上线下都很畅销,这离不开区政府对羽毛扇的大力扶持。”羽毛扇省级传承人邢响生说。

一把羽毛扇制作要有十多道工序

“经常有人问我,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手工做扇子干什么。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一定要传承,而且一定要在高淳继续发展下去。”邢响生是土生土长的高淳人,做羽毛扇已经40多年了。40多年来,他不仅以“工匠精神”制作羽毛扇,传承高淳本地的历史文化,还见证、参与了高淳羽毛扇的几度革新。

制作一把羽毛扇,要经过配料、洗刷、修剪、戳扣、装柄、缝线等多道工序,算起来大概两个多小时做一把扇子。“配料方面,我们选用杂交天鹅的羽毛来制作孔明扇。因为杂交天鹅脖颈处的羽毛长长的、形状尖尖的,后面的羽毛就比较圆,它们都可以作为选择的原料,然后根据成品羽毛扇的需求不同而选择不同部位的毛。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把扇子用的羽毛形态必须统一。”邢响生选好羽毛后,先用刷子将选好的羽毛两面都顺着羽毛生长纹路大致清理几遍,然后再用手一点一点轻轻拨弄干净羽毛上的细小灰尘。

随后进入戳扣环节,“我们在羽毛两公分左右的距离戳扣,这样来暂时固定住这些羽毛,方便后面的装柄和缝线工序。”邢响生将羽毛上下两端对齐后,眼疾手快地把钢丝戳入羽毛芯固定位置。

目前,高淳羽毛扇已有近八十多个品种的繁多花式,其形状大体分为全圆形、半圆形、宝剑形、桃子形、石榴形、佛手形、掌形、鸡心形、花瓶形等。同一形状的羽毛扇,根据不同的禽毛和不同的规格质量,又可分出若干个品种。

40多年匠人坚持让羽毛扇愈加畅销

“为了让羽毛扇在传承历史工艺的同时,还能有所创新,我还自己研磨如何在羽毛上画中国画。”邢响生说,“由于羽毛表面很光滑,所以需要用画笔一点一点蘸颜料点上去。这个颜料也是我自己处理过的,保证能在羽毛上色。”记者采访时,他轻巧地点画,不一会儿一幅金鱼戏水的生动画面跃然扇面。

2007年,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与邢响生的传承创新是分不开的,其夫人钱小兰说:“如果当时不是我们唯一坚持下来,可能现在已经见不到高淳羽毛扇了。”

回忆过去,钱小兰感概万分。1980年,邢响生在高淳羽毛工艺美术厂从事羽毛扇制作工作,师承民国至解放初期著名的羽毛扇老艺人徐豫祥大师。他们均在该厂工作并相识相知,工厂解散后,他们开始独立制作传承羽毛扇。“以前哪有现在这条件,我们都自己背着羽毛扇,走街串巷地叫卖。”钱小兰说,高淳区对非遗非常重视,鼓励他们去高淳老街开店售卖。如今他们在老街上不仅有3间店铺,更是开了2家网店。“每年光线上销售就有2万把,非常畅销。”邢响生向记者展示着他的网店界面。

“以前做扇子是为了谋生,现在做扇子更多了一份历史责任感。”因为每一把羽毛扇都是制扇匠人的心血,都是高淳非遗的名片,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东坝大马灯)、省级非遗名录14项,国家级传承人1个、省级传承人5个。未来,他们将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文化,全力推动高淳非遗多样化融入现代生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拍摄:朱信智  赵雨晨

剪辑:唐嘉钰

海报:肖甜

校对:盛媛媛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