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预·荐未来——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我是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学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正副高级职称55人,包括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4人。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省“六大人才高峰”、省“青蓝工程”、省“双创人才”、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人才10余人。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学院建有网络与云计算技术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研究所等,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平台。

学院拥有本科专业五个,分为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两个招生大类及人工智能专业。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两个专业,电子信息类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两个专业。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术硕士点和电子信息类别专业硕士点。现有本科生1620余人,研究生220余人。

我们首先走进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这里完成。这里可开设实验项目100多项,为计算机专业网络类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环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立于1994年,2009年入选国家级服务外包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成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与东华盛顿大学合作采取1+2+1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定位是:聚焦国家信息发展战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

本专业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为牵引,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创新、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秉承面向产出(OBE) 的教学理念,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还拥有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实训中心等,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于1999年,源于南京化工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系的电工电子教研组。2008年与都柏林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先后获得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2019年通过中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申报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质量至上”的教学理念。

本专业以“卓越计划2.0”、“ 新工科”建设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机制,构建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三阶段、四实践、五竞赛”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拥有EDA实验室、高频与信号实验室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顶级竞赛中频频获奖,获奖率名列学校前列。我们一起看看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在实验室完成的作品。下面这组同学在2021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这项赛事全国1096所高校、1万9千多支代表队、近6万名同学参赛,我们的学生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卓越的科创能力,斩获了国家一等奖。

这里是通信工程专业的程控交换实验室。通信工程专业涵盖智能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等方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广泛,为信息领域的关键学科,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本专业始建于2001年,2013年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2021年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办学条件完善,还拥有通信原理、微波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

通信专业课程设置系统、科学,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目前以5G 技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跻身国家“新基建”战略建设计划,通信工程专业迎来新的历史性重大发展机遇,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工智能专业是在新工科建设及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时代需求背景下,新增热门专业,于2020年开始招生。是全国第二批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新兴专业。本专业以“智能专业理论”为中心和“高级人工智能应用”为特色。本专业的设立满足社会对人工智能各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助力同学们智在当下,赢在未来!

学院有着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一流的实验条件和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德育之党员风采展、德育之信息之夜·梦想公开课、智育之电子信息科技节、智育之“卓贤行”就创业教育、美育之电子信息艺术节、体育之“健康随行”体育节、劳育之宿舍文化节等系列特色工作品牌。

人才培养中,以学科竞赛为牵引,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健全实验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常态化培养;以创新项目为载体,落实“导师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化培养;加强合作办学,开展企业化实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企业化培养。

信息世界充满魅力、挑战和机会!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行列,让我们一起去拼搏,去奋斗,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校对 徐珩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