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扬子晚报“名校名校长名师”系列访谈——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校长李新:用“发现”成就更好的自己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名校长介绍:

李新

2000年9月  获评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1年9月  获评苏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002年9月  获评苏州市“十杰”教师

2005年9月  获评苏州市名教师

2005年9月  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

2007年9月  获评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1年9月  获评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016年6月  获评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2018年1月  获评第三届“姑苏教育领军人才”

2019年4月  获评吴江区教育名家

2021年3月  获评首批苏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打造“发现乐园”,让每位师生都能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每个人生来就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社会、教育是否拥有肯定好奇、鼓励发现的土壤,是这一问题的实质。对此,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校长李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做“发现教育”。

数学学科老师出身的李新,2013年被提拔调任为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的校长,并于2017年被任命为拥有3个校区的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与更重的责任,李新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世界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每一位师生也是这样,我想让每位师生都能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那么如何培养出具有自主发现素养的鲈乡学子?鲈乡实小除了充分发掘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打造室内的图书馆、体育馆,室外的风雨长廊、趣体园等,突出“净化、美化、绿化、儿童化”;还基于国家课程进行发现教学探索,着力建设“发现型”校本课程,并形成科苑、画苑、艺苑、体苑、文苑五大方面数十个校级学生社团,及以德育专题项目或学科单项技能为主题建设的班级社团。

“今天的教师除了要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外,更重要的工作是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秉性,成就更好的自己”。为此,李新探索带领鲈乡教师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及教研活动,包括校长沙龙、研修班、“名师工作室”等,在学校各工作领域和学科教学中对“发现教育”主张进行研究、实践和探索。同时,学会于“人”、于“事”、于“情”培养“发现”特质,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重新认识并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天才、都能成才,并且正确的引导他们发掘潜能、发现优势。

在访谈过程中,李新一直提到“发现乐园”这个关键词,他坚定地表示:“我想将学校打造成孩子们和老师们最向往、最开心、最值得回味的‘发现乐园’,通过价值引领、文化奠基、制度守护等,逐步开启、唤醒、发现每一位师生的价值、潜能、个性和力量,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访谈面对面

记者:您从一名数学老师发展成为一个教育集团的总校长,能否具体讲讲您的从教经历?

李新:我是1988年8月从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毕业,前后在吴江梅堰实验小学、吴江实验小学、鲈乡实验小学做数学老师。一直到2011年,我被重新调回鲈乡实验小学,并在2013年的时候被提拔为鲈乡实验小学的校长。2017年,吴江区委区政府和教育局一起授牌,在区内成立了三个紧密型的教育集团。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是其中一个,我则被任命为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1988年至今,从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讲,我得到了很多帮助,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经验积累,并被评为江苏省的特级教师、姑苏教育人才等;从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讲,因为我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与支持,我被评为吴江区名校长。30多年来,我对教育始终保有热情。

记者:成为集团总校长意味着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并且需要扛起更多的责任,那么在此过程中,您的教育理念有了哪些改变和创新呢?

李新:单单作为一名数学学科老师,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一点,在工作上领导会督促你,取得了成绩领导会鼓励你。但是当自己成为一名校长之后,需要思考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如何建立老师发展平台,如何做好校园建设,特别是教育思想的引领。

因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校长则应当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思考要把我们的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就我们鲈乡实验小学而言,我是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抓住“发现”这个核心词,创新做“发现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善于发现的人,使我们学校具有“发现”的特色,从而成为学生未来发现的乐园。

记者:您刚刚提到,是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从而抓住“发现”这个核心词的,您能展开讲讲具体是什么特点让鲈乡实验小学转型成为一所提倡“发现教育”的特色学校吗?

李新:我校办学之初,以艺术教育为特色,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之路,经过几年,成效初显,我校获评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相继在体育、科技、双语等课程或学科方面做出品牌、创出特色。

到“十二五”末、“十三五”初,随着区域学校特色建设转型工作的推进,我校从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目标得到启发,反思十五、六年来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办学历程,将学校特色建设从原来基于项目(以艺术为主)向“发现教育”特色建设转型。因为艺术教育有一句话叫“世界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这个核心词也就由此而来。

记者:“发现教育”应该如何理解,它的主体与核心是什么呢?

李新:有一句话是“人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提炼,我们逐步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发现你自己”。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多元的,包含对老师、对学生以及对学校三个层面。

对于老师而言,一方面既要发现老师自身,思考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好。另一方面老师需要去发现学生,因为学生在成长中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是需要老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一起形成合力的,所以这也是老师的责任。

对学生而言,在学生时代要激发好奇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不断地去发现世界,发现自己的特长,从小在心中种下一颗发现的种子,在将来不同的人生阶段去发现自己适合发展的方向。

对学校而言,希望我们的老师、学生始终有一种发现你自己的理念,学校通过课程的设计、教师发展平台的设计等等,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善于发现的人。

记者:您是如何把“发现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在教学过程中的?

李新:我们通过发现教学变革来培养学生具备发现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也被称为“发现素养”。我们在科学、规范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多元化,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发现素养”培育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那么如何来培育这种“发现素养”呢?我们将其分解成一些小的目标,并落实到每一门学科的课堂中。以我自己执教的数学为例,目前我们主要抓住两个点。一是基于数学实验的数学教学,学生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操作来理解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另一个是培养孩子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有一节课叫——有余数的除法。对于成年人而言这很简单,但是一、两年级的学生对于余数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学习起来就会很困难。所以我们在课前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景,比如小狗熊吃玉米棒的情景。小棒代表玉米棒,10根小棒,每人2根,正好分给5个人;如果每人3根,平均分完后则还会多出1根……学生就会慢慢了解这种平均分且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学着解决问题,亲身理解数学,并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情绪。

记者:通过数学实验及情景设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那您是如何培养老师的发现能力呢?

李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发挥的是“牛鼻子”的作用,因此培养老师的“发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校长来讲,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分为两大块:

一是以师德师风思想政治为基础的培养,从校长层级、行政骨干、青年老师等来分层次进行培养。我们学校有校长沙龙,每一期的主题都不一样。我们会提前两周确定好主题,让每个校长先进行思考,沙龙当天会邀请专家帮助我们进行提炼总结。我们还会组成研修班,每个校区的小组长负责组织让研修班成员坚持读书,让他们带着问题来研讨。例如,有的学员是教研组长,刚刚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对于如何将自己专业发展和行政工作处理好是他们很困惑的点,他们就会把这种问题带到研修班上进行讨论分析。

二是学科教学方面,我会与苏州市名师工作室、吴江区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一起研讨、交流,这对于学员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刚才我谈到数学实验,前几年我们工作室做了一课一箱的项目。从一到六年级12本书中,寻找出每一个可能会用到实验教学的课,给这一堂数学实验课设计实验名称、实验工具、实验过程、实验目的,一共设计了400多个实验。我们工作室成员经常这样,一起学习、研讨、做项目设计,并且不断地成长、发现。

记者:方寸之间,尽显育人心思,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绿化角、图书角、还有博物园,对于学校“发现教育”理念的实施有何积极效果?

李新:我们一直在持续发掘、发现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努力发挥、发展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突出“净化、美化、绿化、儿童化”,突出集团共同理念下校区特色的彰显。基础设施安全、完备,体现以人为本,室内的图书馆、体育馆,室外的风雨长廊、趣体园,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文化设施特色、丰富,强调润物无声,仲英校区的发现石、拿云峰,越秀校区的鲈乡集景壁、开放书架墙,流虹校区综合楼校训浮雕、阅读台阶,引领学生正行雅言,在文化的浸润下陶冶情操,向善而生。班级教室窗明几净,符合健康标准,墙上张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风教风、学生守则,墙角四周合理布置,垃圾分类、节约粮食、绿化角、图书角。

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经过长期的努力,以“发现”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逐渐在校园中生根、开花、结果。师生浸润于发现的环境,教师以发现的眼光、用发现的方式,努力培育具有发现素养的儿童。

记者:围绕“发现教育”理念,学校打造了丰富特色的课程内容、文化浸润的校园环境等,那么这些对于学生素养、教师素质、办学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效果?

李新:通过特色课程建设,学校内涵发展取得突出成绩。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品行优良率100%,各科学业水平得到家长和其他学校的高度认同,每年获得各类表彰一百多人次,作品获奖或发表数百项,参加各类比赛获区级及以上奖项数百人次。

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师德优良,学生、家长满意度高,专业素养高,每年教师论文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近百篇。区级骨干教师的人数持续增加,现有区级骨干教师8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4%。

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得到家长社会认同,区学校综合考核连续多年获一等奖,如STEM项目、数学实验、发现性学习、“四有好教师”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等内涵建设项目,相继获评省、市、区级建设建设项目。

记者:未来,您将会对“发展教育”理念做哪些创新与突破,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期许?

李新:总体来说,十四五期间,我们还是会坚持做发现教育。如今,我们正在从“发现教学”转到“发现学习”,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那么我们的发现性学习怎么做、怎样做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主动去做发现性学习,是我们未来要研究突破的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鲈乡实小教育集团全体师生员工将持续提升集团化办学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实际行动为吴江打造教育名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希望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我们的老师、学生越来越善于发现,希望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善于发现的人。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发现乐园、最开心的发现乐园、最值得回味的发现乐园。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王佩佩 徐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梅方滢 实习生 付金慧

校对 苏云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