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未来五年目标定位
聚焦“三个名城”,奋力打造六个“好地方”
悠悠运河水,流淌千年间,见证着时代变迁,传承着中华文脉。如今,古运河将扬州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扬子江城市群交汇点上连接在一起,吹响了“好地方”扬州前行的号角。经过去年疫情大战大考的洗礼,扬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将坚韧不拔、负重拼搏的精神,转化为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进决心。
“未来五年,是我们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中抢抓机遇、破局起势,推动现代化新扬州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时期。”张宝娟说,扬州将聚焦“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
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纵深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参与打造区域通勤圈、产业创新圈、幸福生活圈,在融合开放中积蓄优势,在彰显特色中提升能级,努力建设紧密接轨上海都市区、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沿江区域中心城市。坚持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努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让扬州的发展在全省更有地位。
聚焦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争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担当,一体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全力推动运河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研究与传播、生态保护与提升、文旅融合与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在全国前列。持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效应,建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沿江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让扬州的文明文化在全国更有分量。
聚焦生态宜居名城建设,争做美丽中国·水韵江苏建设的示范。着力凸显自然生态之美,以水为脉、以绿为底,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着力营造城乡宜居之美,推动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相得益彰,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示范城市。着力彰显水韵人文之美,推动长江风光、运河风景、里下河水乡风情交相辉映,全面展现水韵江苏、诗画扬州的独特气质。着力提升绿色发展之美,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清洁生产、低碳生活,在建设高质量扬子江绿色发展示范带中作典范,创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让扬州的生态颜值在世人眼中更有魅力。
在具体路径上,将对标“六个显著提升”,全力打造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美丽宜居、文旅共兴、城乡融合、治理高效“六个好地方”,以过硬成果交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扬州答卷”,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谈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产业兴旺是 “好地方”建设的坚实根基
“烟花三月下扬州”,作为一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名城,扬州古往今来倾倒无数人。这一次,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扬州把“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定为未来五年发展的首要目标任务。
对此,张宝娟坚定地说,“面向未来,我们清醒认识到,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既要涵养文化生态‘软实力’,更要培植城市发展‘硬支撑’,必须始终把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航道,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看家本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好地方’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主攻点。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压实市领导担任重点优势产业链长制,建立“十个一”推进机制,未来5年每年梳排支持补链强链技改项目200项以上,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着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能源、航空、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一批标识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以创新发展为主动能。始终把创新作为扬州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度参与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共建共享为特征的跨区域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形成“一廊三区多点”联动创新格局。加快培育“瞪羚”“独角兽”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分别突破2200家和3000家。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科技产业综合体、产业科创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
坚持以重大项目为主抓手。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招商大使的作用,确保每年新招引市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100个以上,5年内新招引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30家。
坚持以开发园区为主力军。持续推进园区“二次创业”,市领导定期专题研究解决园区发展问题,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围绕“千亿”抓进位、工业集中区围绕“百亿”创特色,引导园区聚焦项目招引、功能提升、机制优化三大目标。
谈保障民生,推动共同富裕
人民幸福是“好地方”的不懈追求
“共同富裕是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人民幸福是‘好地方’的不懈追求。”张宝娟说,自2002年起,扬州已连续20年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重点民生实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民生幸福之路。“未来五年,我们将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生‘八个更’的要求,按照省党代会的部署,全力做好富民、利民、惠民‘三篇文章’,努力创造更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
做大富民文章。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确保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高于省均水平。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和城乡居民创业增收,让百姓口袋更殷实。
做优利民文章。认真做好“双减”工作,加快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质量稳定在全省第一方阵,扩增高等教育资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着力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水平,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着力提高“养老育小”水平,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和儿童友好城市,让百姓生活更舒适。
做足惠民文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调节力度和精准性。高标准滚动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帮扶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社会福利制度,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陈咏
视频 朱信智
剪辑 朱信智
摄影 余萍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