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视频】特殊读音的“驴”为何环绕北京?95后女孩走访146个乡镇、写下13万字方言研究硕士论文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刘潇和导师傅林老师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

“‘驴’读[luei]不读[ly],‘女’读[nuei]不读[ny]……”环北京地区方言“驴”有哪些特殊读音,与普通话发音有何区别?为弄清这些有趣的语言现象,河北95后女硕士刘潇从2020年暑假开始,花费半年时间走访调查了河北、天津等地的146个乡镇,采访了200余位方言发音人,共收集京津冀地区的267个方言点的语音材料,整理出5万字调查手记。

6月1日下午,刘潇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是河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谈到自己13万字毕业论文《普通话撮口呼韵母在环北京地区方言中对应韵母类别的地理类型学研究》时,刘潇解释说,“环北京地区方言中‘驴’的读音从[ly]到[luei]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导师傅林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共同把音变类型在地理上的分布形状描绘了出来,即一个‘玦形’(顶部带有缺口的环形)。”

刘潇访谈村民

刘潇和村民在一起

好奇:“驴”为什么读[luei]不读[ly]

2019年暑假期间,刘潇在研究承德市宽城县峪耳崖镇(yùěr nié)这一特殊地名读音时发现,当地人口中的“驴、吕、绿、律”等字读作[luei],而不读[ly],“女”读[nuei]不读[ny],这和普通话的语音有明显的差别,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为了弄清语音[luei]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刘潇翻阅了《宽城县志》《河北省志·方言志》以及相关的方言学术文章,只能找到一些零星的记载,但也仅限于对这一独特语音现象的记录或描述,并没有人去解释“驴”为什么这么读。此时的刘潇在心中产生了疑问,“这个‘驴’[luei]的读音难道只在宽城县才有吗?宽城周围地区方言中,甚至范围再大一点的地方怎么读呢?”

随后,她把搜索范围扩大至整个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发现北京周边的部分地区中存在着“驴”(ly:luei)的语音对应,只是以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本就屈指可数,更不要说对这一特殊读音的研究了。“当时我便萌生了以此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想法,同时也得到了我的导师傅林老师的大力支持。”刘潇说。

刘潇在访谈村民

困难:曾因交通不便请求交警帮助

2020年7月,傅林老师帮助刘潇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计划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她踏上了艰辛的方言田野调查之旅。虽然早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实地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非刘潇所能想到的。

回忆起调研经历,刘潇感慨万千。尤其是在承德做调查,山路崎岖颠簸,村庄偏远,人口较少,女孩子独自去山区调查很不安全,就拜托熟悉的朋友一起去。因为乡镇之间距离太远,常常打不到网约车,包车费用特别贵,刘潇只能选择坐乡镇互通的班车。班车时间比较固定,一小时左右才能有一趟车,因此,调查时间大多都花费在路上,每天往往只能走访两、三位发音人。她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在涿州市林家屯乡做完调查准备回去时,因当地交通不便导致公交改线,最后只得请求交警的帮助,才在天黑前顺利回到市里。

七、八月份的气温最高,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刘潇几近中暑,只能买一块雪糕或冰镇饮料敷在额头上继续前行。为了节省时间,能多走访一个乡镇、多调查一位发音人,她常常来不及吃早饭,午饭也只用饼干、面包来充饥。此外,刘潇还要根据季节变换调查时间,夏天的傍晚是最佳调查期,秋天则要等农民们收完庄稼,冬天太冷,阳光最充足的下午两点是大爷大娘们外出活动的时间,有时还要走进发音人家里进行访谈。从乡镇徒步到村里寻找发音人,刘潇经常要围着整座村庄转上几圈,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发音人。她还把调查经验总结为一句话,“做方言调查,一定要眼尖、主动、厚脸皮!”

刘潇在绘制方言地图

过程:只身半年走访环北京地区146个乡镇

记者看到,在刘潇的书包里,每天都会背着电脑、相机和录音笔,还有20厘米厚的一摞调查字表,再加上随身换洗的衣物,整个书包约有30斤重,刘潇就背着它,走过了146个乡镇。即使条件这么艰苦,但她坚定地选择不放弃,“你让我放弃,我做不到,觉得不甘心,已经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不接着走下去呢?”

调研期间,傅林老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打电话鼓励刘潇。“你不要怕,大胆地往前走,我和团队成员在后面给你兜着呢!”每次接到傅老师的电话,刘潇都倍受鼓舞,更加坚定要研究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在导师的支持下,刘潇坚信走出书斋,走进田野,才能研究那些最鲜活最前沿的学问。

“刚入学时,同学们一般都还很懵懂,但她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坚定地要从事方言的调查研究。”在导师傅林老师的印象中,刘潇目标非常明确,做事严谨认真且不怕吃苦。他表示,做田野调查非常辛苦,经常要走进田间地头,常常担心刘潇坚持不下去,“当时把这些困难告诉她,但是这个小女孩毫不畏惧,一直跟着我做各种事情。”

就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性格和老师的鼓励,刘潇在半年时间内只身走访了河北唐山、承德、张家口、廊坊、天津等地的146个乡镇,采访了近200位方言发音人,共收集京津冀地区267个方言点的语音材料。并且在攻读研究生的三年时间里,她还记录下多达35万字的调研材料和日志。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刘潇内心感到非常充实。尤其是在得到答辩老师的一致认可时,她开心地笑了,“我已经尽力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值得!”

导师傅林老师向刘潇讲解方言地理知识

结论:“ly→luei”的音变与多种因素有关

因为调研材料比较丰富,刘潇写起论文来也十分顺畅。“在傅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共同把音变类型在地理上的分布形状描绘了出来,即一个‘玦形’(顶部带有缺口的环形)。”刘潇介绍其论文成果时解释道。

据傅林介绍,方言中发生的“ly→luei”音变与历史移民有关,且只在环北京地区出现,在地理上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玦形”,“清朝初期,东北地区汉语者入关后,替换了北京地区的方言,使得北京城内与周边地区形成有明确界限的近环形分布。承德地区因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始终与北京城内的语言保持一致,形成环形顶部的缺口。”

刘潇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方言本地人在听到[ly]、[luei]两个语音时,认为它们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在那些本地人的概念里,读[ly]还是读[luei],说的都是“驴”,这恰恰说明音变在这些人中产生和存在。刘潇说,“ly→luei”的语音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期间会经历几种不同的语音形态,而恰巧这些语音形态被我观察到了,就发生在环北京地区的方言中。”

刘潇查阅资料

刘潇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毕业论文

展望:想把鲜活的语音及时记录、保存下来

刘潇还告诉记者,“这次的田野调查发现,老年人基本还保留着更为早期的方言土语,而大多数中年人使用的方言已经开始有向普通话看齐的趋势,年轻人则更多地受到普通话影响而不怎么说方言了。”

“这样一来,方言的传承就很难发展下去,我们不禁想,三十年或几十年后,那些会说地道方言的人老去,我们还能知道这个地方的某个事物原来是怎么说吗?”刘潇也呼吁,有方言记音能力的人还是应该把这些鲜活的语言及时记录、保存下来。

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传播的载体,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价值,更多的反映出生活在此地方的人的历史和面貌。记者在傅林老师的语言学实验室里看到,墙面上挂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贵州、上海、河南、山东等地地地图,这也是他和团队成员未来的研究规划,虽然身处北方,但绝不仅仅局限于此,要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南方汉语方言,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语言中去。

“除了汉语方言外,我们也要调查少数民族的语言,如蒙古语、苗语、布依语等,以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傅林表示想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带着学生把这些身边的语言一直保护传承下去。(注:本文中的[ly]和[luei]为音标符号,对应普通话的拼音lǘ和lu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见习记者 闫春旭

校对 苏云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