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请事假权利频遭虚置,到底“什么事才算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蒋璟璟

事假是劳动者履行家庭义务、处理生活事务的必须保障。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难免会面临因处理社会事务而暂时不能提供劳动的情况。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当前,我国在立法层面对事假暂无清晰具体的规定,相关规则的制定权主要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进而导致事假的“休”与“批”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在受访专家看来,打破立法“真空地带”、设计科学合理的事假制度,是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之举。(工人日报)

所谓“事假”,顾名思义,就是“有事而请假”。但到底“什么事才算事”,这里面其实是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事实上,在我们的休假制度中,对于很多“人生大事”都是有单独列出、明确表述的,比如说婚丧假、病假、探亲假、产假等等。就此而言,“事假”似乎天然有“除此之外”的意味,充斥着“各自理解”的极大弹性……于是乎,你的“事”在公司看来往往“不是事”,想请事假,经常是难于登天。

一般来说,员工请事假,都要按照规定扣除工资。从本质上说,这相当于是劳动者自己掏钱赎买工时,是对“上班时间的回购”。“员工请事假,工资就少发”,按理来说,用人单位在此过程中并不吃亏。但从现实职场的情况看,不少公司却是对请事假横拦竖挡、无端作梗。比如说,有部分企业为避免员工请假,规定事假期间扣除员工3倍工资,还有一部分企业甚至将事假与晋升、奖金直接挂钩……如此,对“请事假”加以惩罚性的经济剥夺,这本身就是有违公平原则的。

其实,“有事请假”本身就构成了某种理由,其中的很多“事”,都属于是不足为外人道、不愿意被同事知的“私事”“隐私”。但很遗憾的是,不少公司却是极尽刨根问底之能事,只要请事假就要求员工提供详细的“证明材料”。凡此种种,严苛有余而人性不足——诚然,有些公司属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缺一个人就玩不转。而还有一些公司,就纯属是“没事找茬”,出于极强的控制欲、支配欲,而过度限制员工请事假的便利。

由于缺乏法律层面的细化规定,不同公司内部的“事假制度”,基本都属于是自行决定。员工请事假,要看领导心情、要碰运气,这其实带来了很多问题。就此而言,进一步细化请事假的规则框架,既是力挺员工实际权益,更是厘清职场公私边界的应然之举。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