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因此地低洼常被水淹,遂筑一埂挡水,并铺设小石块路,作为沿秦淮河西岸重要交通要道。当时水西门外已有土埂,所以人们习惯称这条新土埂为二道埂子。
二道埂子虽然名字很普通,但当时,这是一条老南京几乎人人皆知的秦淮河西岸重要南北通道。因为城西干道通车前,从水西门到三汊河的主要道路,其中一条便是从水西门经二道埂子、凤凰街、沿秦淮河大堤到三汊河。另外一条是经瓦厂街、汉中门大街、石头城、草场门、定淮门,最后到三汊河。直到2001年该路与北伞巷合并改称莫愁湖东路前,大家都这么叫它。
那时二道埂子的埂外有许多单位,如南京雄文造纸厂、南京北伞巷小学、南京水上公安分局内河派出所、南京酿造厂(原华新发酵厂)堆放豆腐乳坛子仓库、盐业公司仓库、焦炭场、建邺区木船修理厂、南京市粮食局船队修理厂(简称南粮船队)、第二制药厂、南京木材厂等。埂内有建邺区支农车队、汽车附件二厂、汽车附件一厂等。
二道埂子北端的171号
有一栋5层大楼
及两排长条平房组成的建筑
它们见证过民族工业的兴衰
这栋大楼建于1938年,原为“普丰面粉厂”,1949年后改名南京面粉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1958年此处成了由南京白敬宇药庄公私合营改制后的南京白敬宇制药厂的厂址,后改名为南京第二制药厂。后来,制药厂从二道埂子搬走后,这座典型的英式厂房老建筑就被作为工业遗址保留了下来。
20世纪50年代左右,秦淮河边还有圈养鸭子的养殖户,因此沿岸河边有许多竹篱笆围栏。从长江上游安徽等地的鸭子,源源不断从水路的长江、秦淮河被“赶鸭人”运送到这里的篱笆围栏里临时放养存放,然后每天再从这里批发给制鸭作坊和菜市场以供应百姓所需。据传那时“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的南京人曾亲昵地称这片河岸边为“鸭子塘”。
20世纪40年代的二道埂子
早年间,居民出门基本上是步行,拥有像脚踏车这样代步工具的较少。从二道埂子去城里,须步行绕道水西门大桥,这样自然极不方便。因此,当时人们便在它的中段和北段各设了一渡口。
中段渡口在建邺区木船修理厂和南粮船队中间,有一条小路通向河边,对岸是瓦厂街(涵洞口附近);北段渡口则在第二制药厂旁的小路边,河对岸是汉中门城门口附近。由于当时汉中门大桥尚未建起,也就是说,这段渡口在淘炼厂和板箱厂中间。
当时的摆渡船隶属建邺区木帆船合作社,虽然渡船从未享受过任何财政补贴,但木帆船合作社坚持为二道埂子的居民服务,一直执行一人一分钱的过河资费。当时的渡船是双桨小划船,渡船女工从一早上班到晚上下班,分二班倒。
1987年南京地图上的二道埂子
那时,二道埂子靠近河边的居民居住环境很差。每年夏季洪水期秦淮河水位上涨,这里就会遭受淹水内涝,大雨大淹,小雨小淹。每年到了洪水泛滥期,政府和企业单位都会调集大型电机水泵,组织人力参与防汛和排涝工作。
20世纪70年代开始,江苏省交通厅定点组织制造水泥船,地址就是二道埂子103号原木船修理厂,成功生产第一批水泥船,由于生产规模扩大,水泥造船厂整体搬迁到武定门南巷生产。原来的厂区由南京市轮船运输公司改建职工宿舍,安置船厂职工和船员家属居住。
1985年的二道埂子水西门视角(上)和汉中门视角(下)
1970年汉中门大桥、2010年建邺路桥先后建成通车,此后高架桥也逐渐林立而起。二道埂子交通作用、两个船渡都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后来,由二道埂子合并改名成的莫愁湖东路闪亮登场,它是一条宽阔的柏油双向四车道马路,行驶在这条路上的公共汽车有127路、82路、133路等。
今天
人们站在莫愁湖东路回望
从那些保留下来的老厂房烟囱
依旧能感受到民族工业
百年间的沧桑巨变
编辑 : 石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