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植树节特别策划|黄海之滨绿浪涌,走进盐城生态之美画卷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三月的盐阜大地,草木蔓发,当第47个植树节的阳光洒向黄海之滨,这片曾被盐碱侵蚀的土地正焕发出蓬勃生机。从踏上滩涂荒滩到种出万亩林海,从守护百年古树到建起生态屏障,盐城人用半个世纪的接力奋斗,在长三角北翼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在亭湖区新兴镇新场村外婆农场,50余名志愿者挥锹铲土,栽种下500棵紫薇与红叶李,"好人林"的铭牌在春风中熠熠生辉;盐都区蟒蛇河风光带,劳模代表和老党员一起与本地村民共70多人,分工协作,栽植的800多株海棠、碧桃等景观树;滨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生态果园内,40余名志愿者参加义务植树,共栽植梨树300余株……

在盐城,全民爱护生态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成了盐城人的独特“DNA”。

古树新枝书写穿越时空的绿色传承

阜宁县阜城街道新港村,一棵百年古枣树见证着红色历史与绿色传承。抗日战争时期,枣树的枝干被制成枪托支援前线;新时代里,阜宁县绿化委员会制作的 “阜宁县古树名木”牌,将其编号 009,并为古树修建围栏、实施复壮工程。如今这棵"英雄树"根深叶茂,仍能年年产出鲜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阜宁县建立的"一树一策"保护机制已惠及185株名树古木,其中500年以上古树8株、300年以上20株。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也立足部门职责,市本级落实古树名木保护专项经费30万元,建立“编纂一部百年家谱、更新一本全市名册、健全一套管护制度、讲好一个历史故事、设立一项养老资金”等“五个一”保护体系,有效提高当地古树名木保护水平和管理质量。

盐碱滩涂的绿色奇迹

在盐城东台,三代务林人的故事久久传扬。他们将6.8万亩盐碱荒滩建设成华东最大的平原人工林,让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成为盐城亮眼名片。如今这里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4500个,栖息着数百种鸟类,成为"城市绿肺"和生态地标。

在亭湖区黄尖镇新闸村,曾经的废弃窑厂变身碳中和林基地。通过堆土抬田、土壤改良等技术,50亩公益林所产生的335吨减排量还被用于抵消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产生的碳排放。这种"生态修复+碳汇交易"模式,通过滨海论坛让世界看到,闲置的土地也可产生出可观的生态经济价值。

数据显示,2024年,盐城市共完成新造林2.2万亩,其中新增造林0.56万亩,新造林和新增造林面积均位列全省第三,营造林综合管理得分位列全省第五。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盐城正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从黄海森林的层林尽染到九龙口的碧水蓝天,从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客厅",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抹新绿,都是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诠释。盐城种下的一棵棵树苗,更是在播种绿色未来,让盐阜大地永远保持"高颜值",让子孙后代共享"生态红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

校对 王丽丽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