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鸿彬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科学文化体系有些方面还不够完善。面对全球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亟待建设系统完善的科学文化体系。”李鸿彬表示,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着力点,应该落在大众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上。
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了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大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方面。李鸿彬建议,利用《科普法》修订公布这一契机,加大《科普法》宣传力度,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培植科学精神,营造浓厚的尊崇科学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青少年作用补齐“短板”
数据显示,当前农村居民与老年人是我国科学素质发展的短板,双重短板叠加的农村老年人数已经超过1.3亿。对此,李鸿彬认为针对农村居民与老年人,需投入更多的科普资源,做好科学普及的基础性工作。
与此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弘扬传播科学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小手牵大手,年轻人影响老年人,让他们成为家庭、社区、社会科学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与建设者。
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普
如今,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正席卷世界、改变世界。在李鸿彬看来,在此背景下更应突出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创造,让崇尚科学、尊崇真理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让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不断丰富中国文化体系内涵,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光彩夺目。
李鸿彬建议通过媒体网络、电影电视、文艺作品等多种渠道,采用大众易理解、易接受、易参与、易体验的方式,大力宣传辉煌的古代科技成就与当下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科学家作出的杰出贡献等,培育大众的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求实的态度,不断提升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能力。 通讯员 宁人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石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