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好,好景在滨河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兰州好,好景在滨河
邱继祥
写兰州之前,先发一张在兰州雁滩黄河大桥上随手拍摄的夜景照片。
我记兰州行,得从下面的一件小事说起:
疫情之前,马台街上开了一家兰州陈记牛肉面馆。去吃过几次,我和妻都觉得味道好极了。面按粗细,好像分别称作“大柱”“二柱”“二细”“三细”“细”,端上来的青花大瓷碗里,红汤中汪着白面,面上覆着牛肉片,汤里飘着绿葱、蒜苗,看着都美。记得第一次打门口路过,就被牌匾下方“一碗到兰州”的广告词吸引了,似乎听到了来自遥远地方的一声召唤。倒不是因为我对美食有特别的兴趣,而是因为,这句广告词让我莫名觉得,此生无论如何,应该到兰州去一次。
所以当我把车泊在兰州站附近的一个收费停车场上时,自然又想到了几年前的那声呼唤,只觉得仿佛是一场梦幻。然而我还是给自己留了个悬念:先坐火车到西宁去游青海湖,然后再来品味兰州。
两天后回到兰州,从西站坐地铁到兰州站,找到车,大约是下午六点半钟的样子,那里的太阳还老高。在一位大姐的张罗下安顿好住所,顾不上找吃的,便扫了一辆“哈罗”骑行在大街上,我要到黄河边上去。在等绿灯时,我向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女士打听黄河还有多远,她要我跟着她走。“那里好玩吗?”我问。“……那地方够你‘浪’的!……每天晚上我都去,我把孩子安排到她奶奶家,就去那里‘浪’几个小时。从七点钟开始一直到十一二点,到那里‘浪’的人多着哩!……”她说。第一个“浪”字让我听了觉得很扎耳,第二个以后才回过味来,它是“玩”的意思,估计是当地方言吧。她把我带到“水车博览园”大门口,便消失在人海里,留下我独自“浪”去了。
从门口地标巨石上了解到,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和文化广场组成。
进了大门,大约就是水车广场了,只见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石像,讲述着明代政治家段续创制兰州水车的故事。这里摘录一段文字:“段续的水车制成后,黄河两岸农民争相仿制,一时间黄河两岸水车林立,蔚然成风。最多的时候,黄河兰州段每隔四五里就有高大的水车,昼夜不停,灌溉周围的菜畦果园。每年,从三四月间河水上涨到冬季水位下降,一架大的水车可以浇灌田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以浇灌二三百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水车作为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大受百姓欢迎。”(百度《微游甘肃》)雕像几乎是活的,段续穿着民服,宽袍大袖,衣袂轻扬,五官棱角分明,目光温和而深邃,左手持图纸,右手微抬,仿佛正在现场指挥工匠施工。估计在他的心里,早已在畅想以后数百年里水车造福黄河两岸农田的宏伟图景了。段续的身后就是黄河,黄河岸边矗立着大大小小的水车,气象十分恢弘。
我见东北方向有一个亭子,悬挂着“空中鳌背”的匾额,遂查阅手机,得知它是兰州老八景之一的握桥东翼亭。“握桥因采用巨木由两岸向河心错落前伸,层层递出增高,节节相衔,呈穹隆拱起的弓形,桥面上覆盖有拱廊,起到重压稳固桥面的作用,同时桥面亦可避风雨。在桥的东西两端又各建有翼亭,恰似两拳紧握,故称‘握桥’。远观整座桥呈弧形,且涂以红色,犹如一道彩虹横跨于雷坛河上,故又称‘虹桥’。”(马智勇《城市的历史记忆—兰州握桥》)据马文介绍,东亭悬匾“空中鳌背”“彩虹”,西亭悬匾“天上慈航”“新月”。
我从“空中鳌背”下走进去,踏着台阶过了桥,就来到文化广场。远远地,听到了悠扬的琴声,便走过去,只见一位女孩正在一个装饰着巨大水车的舞台上拉小提琴。她的表情很投入,动作十分潇洒,技艺很娴熟。此刻黄河上的落日余晖扑面而来,把蓝天里紧挨着的一沟沟一朵朵白云照耀得金碧辉煌,和舞台边缘的“水墨丹霞”“黄河楼”金色灯箱字交相辉映,烘托着古老的水车和时尚的女孩,使琴声中多了热烈、奔放的色彩和激情,远处的黄河水闪着金光,黄河对岸的楼房缥缈在晚霞中。我莫名认为,我要的兰州正应该是这个样子:热情,澎湃着生命力与诗情画意。我对音乐所知甚少,不知道女孩演奏的是什么曲子,只觉那琴声让我激动,身心爽利得无以复加。
我在雁滩黄河大桥上边走边看边拍照,目光所及,皆是美景。从大桥北头下去,向东走上黄河岸边的步行道,黄河水像一个巨大的土黄色块,整体滑向桥洞,看不见波涛,听不见浪声,岸边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向远方铺开去,勾勒出曲折蜿蜒的轮廓。
在步道上,我遇见了一对跑步的爷孙,向他们打听吃饭的地方。爷爷指给我方向之后,热情地问我从哪里来。听说我从南京来,他特别开心,他说他四十多年前曾在南京读过大学,对南京爱得不得了。分手时,我的脑海中没来由地出现了一位负笈求学的翩翩美少年形象,又想起前面把我带到这个美丽公园的中年女士,觉得兰州人真好。
沿途路过马拉松主题公园,只见连成片的几十块红蓝搭配的露天羽毛球场地上,男男女女正在锻炼,他们是那样生龙活虎。
“一碗到兰州!”我找到了一家“金强牛肉面馆”,吃了一碗牛肉面,那个给面上汤和加调料的小哥,每个动作都像玩杂耍,给我的印象是他的内心正快乐无比着。我在遥远的兰州,吃到的拉面味道和我在南京的陈记面馆吃到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感到亲切。吃了面,兰州街头华灯初上,天色尚微明下的所有建筑物都被轻敷了淡妆,有一种羞涩的美丽存焉。从马拉松主题公园的正门走进去,正对大门的雕塑与霓虹灯组合极富现代感。高树、低树、花草、小径、广场、跑道、光效、石头……公园里一切的布局和组合,在我眼里都有一种别出心裁的美,可见在建造这座公园时兰州人民是下了大功夫的。灯光下,一条在绿草坪上向远方逶迤绵延的向日葵花径,尤令我印象深刻。
穿过主题公园再次来到黄河边,夜色渐浓,堤岸、树丛、水边的灯影恰到好处,而远处变幻着色彩的雁滩黄河大桥上也不再车水马龙,整方天地显得宁谧起来,三五成群的兰州人有的彳亍在大大小小的水边鹅卵石上,有的坐在岸上树荫下的木凳上,有的干脆坐在通向水边的台阶上纳凉。没有喧嚣,这时,我听到了黄河有力的呼吸声。我在水边的鹅卵石上蹒跚百十多米,脚步应和着黄河水的呼吸节奏,听远处文化广场上隐约飘来的乐曲声,看到不断变幻着色彩的黄河大桥,感到实在,又感到恍惚。
再次来到雁滩黄河大桥桥面上,我已经失了方位感,而兰州正提起了所有的精气神,将所有的灯光点亮,把黄河照耀得五彩缤纷。我想我是徜徉在黄河的西北岸的婆娑树影中,隔着宽阔的散发着紫气的河水遥望对岸,大大小小的水车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上面打着灯光,像金子做的,似乎都在旋转着,有的高过树顶,有的出没在树丛中。
夜已深。
我走在城关黄河大桥上,这里依然人来人往。桥面上每隔数米就会精心布置一个花坛,即使在夜间,也能赏心悦目。向东看,雁滩大桥如长龙卧波,周身有七彩闪闪烁烁;向西看,中山桥(如今兰州黄河上最古老的铁桥,建于清光绪33年)美轮美奂,一道道彩虹首尾相接。真是一座不夜城啊,兰州!
过了城关大桥,滨河南路的街心花园里,一座巨大的石像映入眼帘:一匹身体肥硕的大骆驼,张嘴昂首,驮着一位披着宽大头巾(估计是防风沙用的)的人,肚子旁边挂着口袋、箱子,它的右前方有一个弓腰向前的脚夫,似乎在吃力地牵引着它,它的身后有一位扎着弓箭步昂首挺胸、背倚骆驼臀部、左臂握拳微张的壮汉,好像在推着骆驼向前,令我想到翻山越岭时的艰难情景。兰州自古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中国西北部的一座繁华之城,这座雕塑正在再现那段历史的一个瞬间。从中我领略到了,开辟丝绸之路固然难,但在意志坚定、心胸博大的人们眼中,困难是用来征服的。
回到黄河岸边,我一路向东走,一路有水车相伴,行人虽已变得稀少,我却不感寂寞。我抵近观察着那些建在水上的大大小小水车,它们结构之精巧,风格之粗犷,原理之巧妙,让我叹为观止。在水车园的一个池塘边,看见几个人正笨拙地踏着踏板,试图把水引上来,可是并没有成功。我便上去试了试,居然成功了!得到他们的喝彩,内心甭提有多得意。后来又在一个像碾盘一样的水车前,好几个人推着把手使劲转圈,结果一滴水也没打上来,嘿,还是我,推着它跑起来,同样打上水来……
在路上,我看到一根粗大的圆木上刻着“天籁之作”四个隶体字,面前的地面上嵌着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面镌有两阙《忆江南》,抄录于此:
兰州好,景物胜当年。
昔日无风三尺土,
而今万里碧云天,
爽气沁心田。
兰州好,好景在滨河。
万里笼荫遮玉路,
长天连水剪鳞波,
俩俩踏青歌。
没有落款,AI告诉我,它出自现代词人邬惕吾之手。哦,我这回造访兰州,正漫步在她的“好景”里啊,难怪有这么多人到这里“浪”哩!于是,我的游记便有了标题。现在回读这首词,觉得它很朴实,文采也不错,可惜当联想到兰州曾经是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时,我还是觉得它有厚今薄古之嫌。不过,我相信,兰州的美,的确是“好景在滨河”——有黄河哺育,有丝绸之路加持,这里的人、草木、历史、文化……怎么能不成为“好景”呢?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